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目录 | 第11-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7页 |
·微小型燃气轮机发展现状 | 第17-22页 |
·开式向心涡轮间隙流流动特性研究进展 | 第22-31页 |
·开式向心涡轮内二次流结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开式向心涡轮间隙流传热特性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开式向心涡轮冷却技术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第2章 数值计算方法 | 第39-54页 |
·引言 | 第39页 |
·商业软件CFX简介 | 第39-40页 |
·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 | 第40-44页 |
·控制方程 | 第40-41页 |
·数值离散及求解方法 | 第41-43页 |
·湍流模型 | 第43-44页 |
·网格生成及边界条件 | 第44-46页 |
·数值计算方法验证 | 第46-53页 |
·算例1:NASA开式向心涡轮总体参数及出口流场对比 | 第46-48页 |
·算例2:平面叶栅叶顶传热系数对比 | 第48-51页 |
·算例3:简单轮盘内部压力与速度场分布对比 | 第51-53页 |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第3章 开式向心涡轮间隙二次流结构及其影响 | 第54-66页 |
·引言 | 第54页 |
·计算模型及设置 | 第54-56页 |
·向心涡轮基准设计 | 第56-57页 |
·叶顶间隙二次流结构及其影响 | 第57-58页 |
·叶片背部间隙二次流结构及其影响 | 第58-59页 |
·轮盘背部间隙二次流结构及其影响 | 第59-61页 |
·三种间隙流共同作用下二次流结构及其影响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开式向心涡轮叶片背部间隙内部流动与传热特性 | 第66-86页 |
·引言 | 第66页 |
·计算模型及设置 | 第66-68页 |
·叶片背部间隙内部流场结构 | 第68-71页 |
·叶片背部间隙内部传热特性 | 第71-72页 |
·叶片背部间隙内部流动机制 | 第72-75页 |
·叶片背部间隙大小的影响 | 第75-78页 |
·叶片背部肩壁凹槽的影响 | 第78-80页 |
·叶片背部肩壁凹槽几何参数的影响 | 第80-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开式向心涡轮轮盘背部间隙密封流流动特性 | 第86-97页 |
·引言 | 第86页 |
·计算模型及设置 | 第86-88页 |
·轮盘背部间隙密封流对叶片背部间隙流的影响 | 第88-89页 |
·轮盘背部间隙密封流对涡轮效率及轴向推力的影响 | 第89-90页 |
·轮盘背部间隙密封流对冷却效率的影响 | 第90-91页 |
·轮盘背部间隙密封流对燃气密封效率的影响 | 第91-93页 |
·轮盘背部间隙密封流非定常流动特性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98页 |
·研究展望 | 第98-100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作者简历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