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4-29页 |
| ·实验研究情况 | 第15-27页 |
| ·理论计算及实验关联式 | 第27-29页 |
|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系统 | 第32-53页 |
| ·模拟热源方法 | 第32-35页 |
| ·电加热棒作为模拟热源 | 第33-34页 |
| ·极薄铝箔片作为模拟热源 | 第34-35页 |
| ·可视化技术 | 第35-37页 |
| ·高速显微可视化技术 | 第35-36页 |
| ·红外热成像可视化技术 | 第36-37页 |
| ·实验系统 | 第37-49页 |
| ·电加热棒为模拟热源的光滑热沉表面和微槽群热沉表面实验系统 | 第37-44页 |
| ·铝箔片为模拟热源的光滑热沉表面实验系统 | 第44-49页 |
| ·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 第49-51页 |
| ·加热棒作为热源时的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 第49-50页 |
| ·铝箔片作为热源的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喷雾冷却热沉表面换热特性研究 | 第53-83页 |
| ·喷射高度H与有效流量G'模型的提出 | 第53-55页 |
| ·光滑热沉表面的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 第55-74页 |
| ·喷嘴与加热表面之间的距离对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56页 |
| ·有效流量对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出口压力对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在不同工况下热沉表面的红外可视化变化图 | 第58-64页 |
| ·对流换热系数在不同工况下的实验数值 | 第64-69页 |
| ·输入功率对换热效果的影响 | 第69-72页 |
| ·质量流量对热沉表面上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72-74页 |
| ·微槽群热沉表面的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 第74-77页 |
| ·微槽群热沉表面位置对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74-76页 |
| ·不同出口压力及流量对换热效果的影响 | 第76-77页 |
| ·光滑表面与微槽群热沉表面温度分布及换热性能对比 | 第77-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四章 微槽中气泡动力学行为可视化研究 | 第83-97页 |
| ·微槽热沉表面上全景可视化分析 | 第83-87页 |
| ·整个换热过程微槽表面上的可视化分析 | 第83-86页 |
| ·从薄液膜阶段到干涸阶段过程中的微槽表面气泡变化可视化分析 | 第86-87页 |
| ·微槽中单个气泡的可视化研究 | 第87-88页 |
| ·微槽中单个气泡的破裂当量直径 | 第88-90页 |
| ·加热功率对气泡生长周期的影响 | 第90-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五章 理论模型及换热系数关联式 | 第97-109页 |
| ·喷雾冷却中的换热过程 | 第97-100页 |
| ·喷射区域的分析 | 第97-98页 |
| ·喷雾过程的液膜流动控制方程 | 第98-100页 |
| ·冲击液膜流动区换热系数关联式推导 | 第100-103页 |
| ·基于实验数据的换热关联式修正 | 第103-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 ·本文研究总结 | 第109-111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11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1-113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13-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8-130页 |
| 作者简历 | 第13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第130-131页 |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