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 ·研究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 ·常见的散热冷却方式的原理及特征 | 第15-17页 |
| ·国内外关于微槽群传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7-21页 |
| ·微槽群实验研究中主要测量方法介绍 | 第21-24页 |
| ·温度测量方法 | 第21-22页 |
| ·加热及热流测量方法 | 第22页 |
| ·图像记录方法 | 第22-23页 |
| ·流场显示与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基于Micro-PIV方法的微槽群内液体流动的实验研究 | 第27-53页 |
| ·Micro-PIV系统的原理 | 第27-29页 |
|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 ·实验原理概述 | 第29-31页 |
| ·实验系统设计 | 第31-33页 |
| ·实验步骤 | 第33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3-51页 |
| ·实验数据的处理及现象分析 | 第33-49页 |
| ·微槽内逆流现象成因的理论分析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矩形毛细微槽横截面内液体弯月面形状的实验研究与液体润湿高度的理论分析 | 第53-75页 |
|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目的 | 第53-54页 |
| ·实验原理及实验系统设计 | 第54-58页 |
| ·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58-5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 ·竖直矩形毛细微槽内液体润湿高度的理论研究 | 第64-73页 |
| ·无加热条件下竖直微槽内液体润湿高度的传统理论模型及其不足之处 | 第64-68页 |
| ·竖直微槽内液体润湿高度理论模型的改进 | 第68-71页 |
| ·改进后理论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四章 基于实验的竖直微槽群理论最大换热能力的研究 | 第75-88页 |
| ·本章研究工作概述 | 第75页 |
| ·本研究工作的方法 | 第75-84页 |
| ·竖直微槽液体输运极限的实验测试 | 第75-80页 |
| ·微槽最大换热热流密度的理论分析 | 第80-8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五章 基于微槽群复合相变技术的激光器冷却系统的设计与实验 | 第88-108页 |
|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 第88-95页 |
| ·设计方案A的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 第88-91页 |
| ·改进方案B的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91-95页 |
| ·两种设计方案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5-105页 |
| ·设计方案A的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95-97页 |
| ·改进方案B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7-105页 |
| ·两种设计方案运行效果的对比与分析 | 第105-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4页 |
| ·本文的结论 | 第108-111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12-114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目录 | 第123-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