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20页 |
2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0-34页 |
2.1 柿子园隧道概况 | 第20-21页 |
2.2 小净距段(D3K87+350~D3K87+500段) | 第21-24页 |
2.2.1 施工图设计地质情况 | 第21页 |
2.2.2 现场变更设计地质情况 | 第21-24页 |
2.3 新增迂回导坑 | 第24-26页 |
2.3.1 迂回导坑工程概况 | 第24页 |
2.3.2 开挖揭示地质情况 | 第24-26页 |
2.4 大跨段(D3K87+110~+500段) | 第26-30页 |
2.4.1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2.4.2 地层岩性 | 第27-28页 |
2.4.3 地质构造 | 第28-30页 |
2.5 大断面隧道设计 | 第30-34页 |
2.5.1 大断面隧道的判断标准与特点 | 第30-31页 |
2.5.2 设计方案优化 | 第31页 |
2.5.3 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方法 | 第31-34页 |
3 迂回导坑的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 | 第34-62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迂回导坑工程概况 | 第34-35页 |
3.3 迂回导坑地质条件 | 第35-36页 |
3.4 围岩和支护的力学参数 | 第36-40页 |
3.4.1 围岩力学参数 | 第36-38页 |
3.4.2 支护力学参数 | 第38-40页 |
3.5 现场监测 | 第40-44页 |
3.5.1 隧道位移的监测结果 | 第40-41页 |
3.5.2 支护的应力、应变的监测结果 | 第41-44页 |
3.6 回导坑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44-61页 |
3.6.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 | 第45-47页 |
3.6.2 隧道位移的计算结果 | 第47-50页 |
3.6.3 支护应力的计算结果 | 第50-59页 |
3.6.4 现场监测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比较 | 第59-6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双侧壁法研究 | 第62-84页 |
4.1 工程案例 | 第62-63页 |
4.2 开挖顺序对隧道的影响 | 第63-71页 |
4.2.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 | 第64-68页 |
4.2.2 计算结果 | 第68-71页 |
4.3 开挖高度对隧道的影响 | 第71-76页 |
4.3.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 | 第71-72页 |
4.3.2 计算结果 | 第72-76页 |
4.4 开挖面距离的确定 | 第76-78页 |
4.5 拆除内部支撑时机的确定 | 第78-81页 |
4.5.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 | 第78-79页 |
4.5.2 计算结果 | 第79-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5 双侧墙导坑法研究 | 第84-100页 |
5.1 工程案例 | 第84-86页 |
5.2 上部开挖方式比较 | 第86-95页 |
5.2.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 | 第86-91页 |
5.2.2 计算结果 | 第91-95页 |
5.3 拆除拱部临时支撑时机的确定 | 第95-99页 |
5.3.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 | 第95-96页 |
5.3.2 计算结果 | 第96-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两种工法的比较 | 第100-124页 |
6.1 侧壁法三维模拟 | 第100-105页 |
6.1.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 | 第100-102页 |
6.1.2 计算结果 | 第102-105页 |
6.2 双侧墙导坑法三维模拟 | 第105-110页 |
6.2.1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条件 | 第106-107页 |
6.2.2 计算结果 | 第107-110页 |
6.3 两种工法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110-122页 |
6.3.1 9.6m断面处结果的比较 | 第111-116页 |
6.3.2 20.4m断面处结果的比较 | 第116-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7.1 结论 | 第124-125页 |
7.2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0-13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