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梁式桥论文

大跨度混凝土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长期变形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大跨度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特点及发展概况第12-16页
     ·桥型简介第12-14页
     ·发展概况第14-15页
     ·发展趋势第15-16页
   ·大跨度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主要病害统计分析第16-18页
     ·跨中下挠过大第16-17页
     ·桥梁梁体裂缝过多第17-18页
     ·混凝土结构开裂第18页
   ·大跨度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挠度成因分析第18-20页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0-22页
     ·研究的意义第20-21页
     ·研究主要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混凝土梁桥的疲劳损伤理论第22-32页
   ·引言第22页
   ·混凝土的疲劳损伤机理第22-23页
   ·疲劳累积损伤的基本理论第23-25页
     ·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理论(Palmgren-Miner准则)第23-24页
     ·描述疲劳损伤的其他方法第24-25页
   ·疲劳损伤的分析方法第25-30页
     ·疲劳荷载谱的制定第25-27页
     ·应力谱和应力时程计算第27-28页
     ·疲劳荷载加载方式第28页
     ·抗疲劳设计分析方法第28-30页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大跨度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有限元模型计算与长期变形分析第32-64页
   ·大跨度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2-36页
     ·依托工程概况第32-33页
     ·东明黄河大桥病害情况第33页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3-36页
   ·纵向预应力损失对主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36-45页
     ·全部纵向预应力损失对桥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37-39页
     ·底板纵向预应力损失对桥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39-40页
     ·顶板纵向预应力损失对桥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40-42页
     ·全部纵向预应力损失在不同时间阶段对桥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42-45页
   ·收缩徐变对主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45-53页
     ·收缩徐变的时间效应对主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45-47页
     ·环境相对湿度对主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47-50页
     ·加载龄期对主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50-53页
   ·温度荷载对主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53-54页
   ·墩台不均匀沉降对主梁线形的影响分析第54-63页
     ·1#连续梁墩沉降对桥梁主梁线形的影响分析第55-56页
     ·2#连续梁墩沉降对桥梁主梁线形的影响分析第56-58页
     ·3#刚构桥墩沉降对桥梁主梁线形的影响分析第58-60页
     ·4#刚构桥墩沉降对桥梁主梁线形的影响分析第60-61页
     ·3#和6#刚构墩共同沉降对桥梁主梁线形的影响分析第61-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混凝土梁的疲劳荷载试验研究第64-94页
   ·试验的目的及依据第64-65页
     ·试验背景及目的第64页
     ·试验依据第64页
     ·试验监测目标第64-65页
   ·试验梁设计第65-68页
     ·材料性能第65页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第65-66页
     ·预应力张拉数据第66页
     ·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第66-68页
     ·试验研究参数第68页
   ·加载方案第68-71页
     ·加载位置第68页
     ·疲劳试验梁的加载制度第68-70页
     ·静载试验梁的加载制度第70-71页
   ·试验过程及数据采集第71-72页
     ·试验过程第71-72页
     ·数据采集第72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2-85页
     ·平截面假定验证第72-74页
     ·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弹性模量分析第74-77页
     ·疲劳荷载下钢筋应力疲劳损失第77-78页
     ·开裂荷载及裂缝分析第78-82页
     ·挠度分析第82-83页
     ·试验结论第83-85页
   ·疲劳荷载对东明黄河大桥主梁挠度的影响分析第85-93页
     ·疲劳荷载对混凝土结构刚度的影响分析第85-86页
     ·东明黄河大桥疲劳荷载作用次数估算第86-88页
     ·东明黄河大桥刚度折减对长期挠度的影响第88-91页
     ·各种因素对东明黄河大桥长期挠度的影响比较第91-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大跨度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长期变形对策研究第94-100页
   ·目标弯矩法分阶段配束控制跨中挠度第94-96页
     ·理论依据第94-96页
     ·基本思路第96页
   ·合理设置普通钢筋第96-97页
   ·"预留预应力管道"法第97页
   ·改进预应力筋设计和张拉第97-98页
   ·合理估计和预测收缩徐变第98-99页
   ·小结第99-10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结论第100-101页
   ·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4页
作者简历第104-10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核并行技术的混合交通流微观仿真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