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研究的基本构想 | 第10-27页 |
| 一、选题理由、研究思路和研究目标 | 第10-12页 |
| (一)选题理由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三)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二、主要观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一)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三、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 (一)“四个选择”方面的研究 | 第14-17页 |
| (二)《纲要》课教学问题研究 | 第17-22页 |
| (三)《纲要》课教学评价问题研究 | 第22-25页 |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25-26页 |
| 五、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 第一章 认同的本质内涵 | 第27-37页 |
| 第一节 认同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认同的概念与内涵 | 第28-31页 |
| 一、西方学者的观点 | 第29-30页 |
| 二、我国学者的观点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认同本质的揭示 | 第31-37页 |
| 一、认同的动力:主体性的发挥 | 第32页 |
| 二、认同的基础:共同性、同一性意义 | 第32-33页 |
| 三、认同的方式:求同识异 | 第33-35页 |
| 四、认同的效果:认知理解、情感依附和正向的行为倾向 | 第35-37页 |
| 第二章“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基础理论 | 第37-49页 |
|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 第37-40页 |
| 第二节 认同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 第40-43页 |
| 一、认同教育的内涵 | 第40-41页 |
| 二、认同教育的目标 | 第41-43页 |
| 第三节 《纲要》课体系内的“四个选择”认同教育 | 第43-49页 |
| 一、“四个选择”与中国近现代史 | 第43-44页 |
| 二、“四个选择”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 | 第44-45页 |
| 三、“四个选择”认同与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 四、《纲要》课体系内的“四个选择”认同教育 | 第46-49页 |
| 第三章《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教学实践路径 | 第49-60页 |
| 第一节 历史叙事的基本结构 | 第49-53页 |
| 一、历史与历史学 | 第49-50页 |
| 二、历史叙事的基本结构 | 第50-52页 |
| 三、历史教育与历史叙事结构 | 第52-53页 |
| 第二节 历史认同语境下实现“四个选择”认同教育效果的进路 | 第53-60页 |
| 一、历史认同教育的环节要素与《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契合 | 第53-55页 |
| 二、历史知识认知与“四个选择”认同 | 第55-56页 |
| 三、历史逻辑理解与“四个选择”认同 | 第56-58页 |
| 四、历史意识生成与“四个选择”认同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60-80页 |
| 第一节 从认同教育的角度看“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60-64页 |
| 一、认同教育的过程 | 第60-61页 |
| 二、“共同性、同一性”意义与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 三、“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62-64页 |
| 第二节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64-70页 |
| 一、历史教育的过程 | 第65-66页 |
| 二、历史教育环节转化中的影响因素 | 第66-68页 |
| 三、“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68-70页 |
| 第三节“四个选择”认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影响因素 | 第70-80页 |
| 一、从教师角度看“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70-75页 |
| 二、从学生角度看“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75-80页 |
| 第五章“四个选择”认同教育与《纲要》课教学实效性评价问题 | 第80-92页 |
| 第一节 教学实效性的内涵与评价标准 | 第81-85页 |
| 一、实效性的内涵 | 第81-82页 |
| 二、教学评价与实效性的关系 | 第82-83页 |
| 三、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 第83-85页 |
| 第二节“四个选择”认同与《纲要》课教学实效性评价 | 第85-92页 |
| 一、“四个选择”认同彰显课程功能与教学目标 | 第85-88页 |
| 二、《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 | 第88-92页 |
| 结语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附录:论文结构图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