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绪论 | 第12-23页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2-14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二、学术前史 | 第14-20页 |
| (一) 先秦至明清时期 | 第14-16页 |
| (二) 1840-1980年间 | 第16页 |
| (三) 1981-至今 | 第16-20页 |
| 三、研究重点、创新点 | 第20-21页 |
| (一) 研究重点 | 第20页 |
| (二)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21-23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二) 写作思路 | 第21-23页 |
| 第一章 公族及结构 | 第23-28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 (一) 广义公族 | 第23-25页 |
| (二) 狭义公族 | 第25-26页 |
| 二、公族结构 | 第26-28页 |
| (一) 公族大宗 | 第26-27页 |
| (二) 公族小宗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公族大宗 | 第28-54页 |
| 一、世系疏证 | 第28-39页 |
| (一) 楚先公世系考 | 第28-31页 |
| (二) 楚公世系考 | 第31-36页 |
| (三) 楚王世系考 | 第36-39页 |
| 二、姓氏考订 | 第39-40页 |
| 三、地位探究 | 第40-45页 |
| (一) 庄王之前 | 第41页 |
| (二) 庄王至郏敖 | 第41-42页 |
| (三) 楚灵王时期 | 第42页 |
| (四) 平王至声王 | 第42-43页 |
| (五) 楚悼王时期 | 第43页 |
| (六) 肃王至楚亡 | 第43-45页 |
| 四、继承制度 | 第45-54页 |
| (一) 楚君继承制 | 第46-50页 |
| (二) “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与“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 | 第50-51页 |
| (三) 正常继位与非正常继位 | 第51-54页 |
| 第三章 公族小宗 | 第54-83页 |
| 一、公族立氏 | 第54-61页 |
| (一) 公族分支 | 第54-57页 |
| (二) 族氏分类 | 第57-61页 |
| 二、公族族源 | 第61-62页 |
| 三、公族世系 | 第62-70页 |
| (一) 若敖氏世系 | 第62-65页 |
| (二) 蔫氏世系 | 第65-66页 |
| (三) 屈氏世系 | 第66-68页 |
| (四) 景氏世系 | 第68-69页 |
| (五) 昭氏世系 | 第69-70页 |
| 四、担任官职 | 第70-83页 |
| (一) 担任官职 | 第71-76页 |
| (二) 公族地位 | 第76-83页 |
| 第四章 公族关系 | 第83-93页 |
| 一、公族关系总论 | 第83-84页 |
| 二、公族大小宗关系 | 第84-88页 |
| 三、公族与楚国改革 | 第88-93页 |
| (一) 楚庄王改革 | 第88页 |
| (二) 蔫掩定军赋 | 第88-89页 |
| (三) 楚灵王改制 | 第89-90页 |
| (四) 楚平王改制 | 第90页 |
| (五) 楚悼王变法 | 第90-91页 |
| (六) 屈原改革 | 第91-93页 |
| 第五章 公族衰亡 | 第93-104页 |
| 一、公族堕落 | 第93-95页 |
| 二、人才流失 | 第95-97页 |
| 三、人民反抗 | 第97-99页 |
| 四、连秦疏齐 | 第99-101页 |
| 五、秦国强大 | 第101-102页 |
| 六、楚国灭亡 | 第102-104页 |
| 结语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 后记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