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人居环境建设要求 | 第10页 |
1.1.2 居民对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趋势 | 第10-11页 |
1.1.3 绿地在调节居住区小气候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资料整理与理论分析 | 第12页 |
1.3.2 实地调研 | 第12-13页 |
1.3.3 问卷调查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2 居住区绿地结构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23页 |
2.1 相关概念综述 | 第15-17页 |
2.1.1 课题研究对象界定 | 第15页 |
2.1.2 相关概念梳理 | 第15-17页 |
2.2 居住区绿地的作用 | 第17-18页 |
2.2.1 生态保护的作用 | 第17页 |
2.2.2 冬抗寒风,夏引凉风 | 第17页 |
2.2.3 美化景观环境 | 第17-18页 |
2.2.4 提供居民交流空间 | 第18页 |
2.2.5 防灾避难 | 第18页 |
2.3 居住区绿化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2.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2.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9-21页 |
2.4 居住区绿地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2.5 小结 | 第22-23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3-27页 |
3.1 临安青山湖自然条件分析 | 第23页 |
3.1.1 地理条件 | 第23页 |
3.1.2 气候条件 | 第23页 |
3.1.3 植被现状 | 第23页 |
3.2 临安青山湖居住区概况 | 第23-24页 |
3.2.1 居住区绿化现状 | 第23-24页 |
3.3 调查研究样本的选择原则 | 第24-25页 |
3.3.1 小区类型的不同 | 第24页 |
3.3.2 小区位置的要求 | 第24页 |
3.3.3 绿化建设的不同 | 第24-25页 |
3.4 样本小区概况 | 第25-26页 |
3.4.1 钱锦花园 | 第25页 |
3.4.2 越秀星汇城 | 第25页 |
3.4.3 林泉流韵 | 第25页 |
3.4.4 青山湖玫瑰园 | 第25-26页 |
3.5 青山湖居住区组团绿地的几种主要模式 | 第26-27页 |
4 青山湖居住区绿地结构调查分析 | 第27-63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4.1.1 调查方法 | 第27页 |
4.1.2 指标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4.2 不同居住区绿化指标调查分析 | 第29-32页 |
4.2.1 居住区绿地率分析 | 第29-30页 |
4.2.2 人均绿地面积分析 | 第30页 |
4.2.3 公共绿地面积分析 | 第30-32页 |
4.2.4 小结 | 第32页 |
4.3 居住区绿地植物应用调查分析 | 第32-44页 |
4.3.1 居住区组团绿地植物树种调查表 | 第32-37页 |
4.3.2 绿地植物应用频度分析 | 第37-41页 |
4.3.3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第41-44页 |
4.3.4 小结 | 第44页 |
4.4 居住区组团绿地种植结构调查分析 | 第44-50页 |
4.4.1 树种组成结构指标的比较分析 | 第44-47页 |
4.4.2 绿地水平结构指标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4.4.3 绿地垂直结构指标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4.4.4 对居住区种植结构的综合分析 | 第50页 |
4.4.5 小结 | 第50页 |
4.5 不同居住区组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调查分析 | 第50-55页 |
4.5.1 钱锦花园绿地植物配置模式分析 | 第51页 |
4.5.2 越秀星汇城景观植物配置模式分析 | 第51-52页 |
4.5.3 林泉流韵景观植物配置模式分析 | 第52页 |
4.5.4 青山湖玫瑰园景观植物配置模式分析 | 第52-53页 |
4.5.5 植物配置结构分析 | 第53页 |
4.5.6 植物配置模式总结 | 第53-55页 |
4.6 绿地结构与功能分析评价 | 第55-60页 |
4.6.1 居民满意度及游憩功能分析 | 第55-59页 |
4.6.2 生态功能分析 | 第59-60页 |
4.6.3 小结 | 第60页 |
4.7 居住区绿地结构现状所存在问题 | 第60-62页 |
4.7.1 绿地植物种类多样性不够丰富 | 第60-61页 |
4.7.2 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 | 第61页 |
4.7.3 绿地植物配置单调、不合理 | 第61页 |
4.7.4 绿化层次单一 | 第61页 |
4.7.5 大杂烩布局 | 第61页 |
4.7.6 绿地设计中忽略“以人文本” | 第61-62页 |
4.7.7 居住区绿地日常养护管理水平不足 | 第62页 |
4.8 小结 | 第62-63页 |
5 提升策略研究 | 第63-70页 |
5.1 重视居民参与 | 第63页 |
5.1.1 满足儿童需求的居住区绿地 | 第63页 |
5.1.2 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居住区绿地 | 第63页 |
5.1.3 满足成年人需求的居住区绿地 | 第63页 |
5.2 适当增加植物种类,注重花期、花色等观赏要素的搭配 | 第63-65页 |
5.3 加强绿地植物配置设计,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空间环境 | 第65-66页 |
5.3.1 植物配置原则 | 第66页 |
5.3.2 植物种类的搭配 | 第66页 |
5.3.3 植物密度的配置 | 第66页 |
5.4 重视对立体绿化的设计 | 第66-68页 |
5.4.1 立体绿化应用形式 | 第66-68页 |
5.5 建立健全居住区绿地建设的政策法规 | 第68-69页 |
5.6 加强对居住区绿地的养护管理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0-73页 |
6.1 结论 | 第70-72页 |
6.2 讨论 | 第72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5页 |
附录一 | 第76-77页 |
附录二 | 第77-81页 |
附录三 | 第81-83页 |
附录四 | 第83-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