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地视觉特征的乡村绿道设计策略--以义乌上溪乡村绿道设计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3.1 绿道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1.3.1.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3.1.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2 当前我国绿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3 并置的研究动态 | 第18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乡村绿道与场地视觉特征的认知与描述 | 第22-34页 |
2.1 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研究 | 第22-24页 |
2.1.1 场地 | 第22页 |
2.1.2 场地特征与场地视觉特征 | 第22-23页 |
2.1.3 乡村绿道 | 第23页 |
2.1.4 元素描述法 | 第23页 |
2.1.5 关联型并置法 | 第23-24页 |
2.2 乡村绿道特征解析和分类 | 第24-26页 |
2.2.1 乡村绿道的特征解析 | 第24-25页 |
2.2.1.1 保护乡村自然山水格局的生态廊道 | 第24页 |
2.2.1.2 复兴乡村人文资源的文化廊道 | 第24页 |
2.2.1.3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廊道 | 第24-25页 |
2.2.1.4 拓展城乡居民活动空间的游憩廊道 | 第25页 |
2.2.1.5 提供公共服务的绿色交通纽带 | 第25页 |
2.2.2 乡村绿道的分类 | 第25-26页 |
2.2.2.1 生态型乡村绿道 | 第25页 |
2.2.2.2 文化型乡村绿道 | 第25-26页 |
2.2.2.3 产业型乡村绿道 | 第26页 |
2.2.2.4 游憩型乡村绿道 | 第26页 |
2.3 场地视觉特征构成的景观类型 | 第26-30页 |
2.3.1 自然景观 | 第27-28页 |
2.3.1.1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2.3.1.2 水文 | 第27页 |
2.3.1.3 天象 | 第27页 |
2.3.1.4 植物 | 第27-28页 |
2.3.2 半自然景观 | 第28页 |
2.3.2.1 平原林地 | 第28页 |
2.3.2.2 田地 | 第28页 |
2.3.2.3 沟渠 | 第28页 |
2.3.2.4 池塘 | 第28页 |
2.3.3 人工景观 | 第28-30页 |
2.3.3.1 传统建成区 | 第28-29页 |
2.3.3.2 现代建成区 | 第29-30页 |
2.3.3.3 矿场 | 第30页 |
2.3.3.4 单体 | 第30页 |
2.4 场地视觉特征构成要素 | 第30-34页 |
2.4.1 形态要素 | 第30-32页 |
2.4.1.1 点 | 第30-31页 |
2.4.1.2 线 | 第31页 |
2.4.1.3 面 | 第31-32页 |
2.4.2 色彩要素 | 第32页 |
2.4.3 肌理要素 | 第32-34页 |
2.4.3.1 自然肌理 | 第32页 |
2.4.3.2 人文肌理 | 第32-34页 |
3 场地视觉特征的分类 | 第34-38页 |
3.1 原置的解析 | 第34-36页 |
3.1.1 单体型原置 | 第34页 |
3.1.2 局部型原置 | 第34-35页 |
3.1.3 结构型原置 | 第35-36页 |
3.1.4 整体型原置 | 第36页 |
3.2 原置的提炼 | 第36-38页 |
4 基于场地视觉特征的乡村绿道设计策略 | 第38-51页 |
4.1 原则对比 | 第38-40页 |
4.1.1 一般型乡村绿道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4.1.1.1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8页 |
4.1.1.2 生态优化原则 | 第38页 |
4.1.1.3 人性化原则 | 第38页 |
4.1.1.4 景观美化原则 | 第38-39页 |
4.1.2 基于场地视觉特征的乡村绿道设计原则 | 第39-40页 |
4.1.2.1 整体协调性原则 | 第39页 |
4.1.2.2 文化传承和保护原则 | 第39页 |
4.1.2.3 创新多元原则 | 第39-40页 |
4.2 方法对比 | 第40-41页 |
4.2.1 一般型乡村绿道设计方法 | 第40页 |
4.2.2 基于场地视觉特征的乡村绿道设计 | 第40-41页 |
4.3 基于场地视觉特征构成要素的关联并置法 | 第41-51页 |
4.3.1 形态式关联并置 | 第41-44页 |
4.3.1.1 形态整体性 | 第41-42页 |
4.3.1.2 形态地域性 | 第42-43页 |
4.3.1.3 空间形态性 | 第43页 |
4.3.1.4 生产与生活形态性 | 第43页 |
4.3.1.5 表达形式 | 第43-44页 |
4.3.1.6 适用范围 | 第44页 |
4.3.2 色彩式关联并置 | 第44-46页 |
4.3.2.1 整体性色彩 | 第44-45页 |
4.3.2.2 地域性色彩 | 第45页 |
4.3.2.3 组合性色彩 | 第45页 |
4.3.2.4 情感性色彩 | 第45页 |
4.3.2.5 表达形式 | 第45-46页 |
4.3.2.6 适用范围 | 第46页 |
4.3.3 肌理式关联并置 | 第46-51页 |
4.3.3.1 整体性肌理 | 第46-47页 |
4.3.3.2 材料的肌理 | 第47页 |
4.3.3.3 肌理的类型 | 第47-48页 |
4.3.3.4 肌理的更新 | 第48-49页 |
4.3.3.5 表达形式 | 第49-50页 |
4.3.3.6 适用范围 | 第50-51页 |
5 上溪乡村绿道规划设计 | 第51-68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1-54页 |
5.1.1 项目区位 | 第51-52页 |
5.1.2 现状分析 | 第52-54页 |
5.1.2.1 场地分析 | 第52-53页 |
5.1.2.2 现状资源分析 | 第53-54页 |
5.1.3 乡村绿道主题分类 | 第54页 |
5.2 总体思路 | 第54-55页 |
5.2.1 主题 | 第54页 |
5.2.1.1 主题背景 | 第54页 |
5.2.1.2 主题定位 | 第54页 |
5.2.2 绿道的功能要求 | 第54-55页 |
5.2.3 上溪绿道设计原则 | 第55页 |
5.3 场地原置分析 | 第55-57页 |
5.3.1 单体型原置 | 第55页 |
5.3.2 局部型原置 | 第55-56页 |
5.3.3 结构型原置 | 第56页 |
5.3.4 整体型原置 | 第56-57页 |
5.4 上溪乡村绿道的选线 | 第57页 |
5.5 景观结构 | 第57-58页 |
5.6 关联型并置法的具体应用 | 第58-66页 |
5.6.1 运用关联并置的单体型原置 | 第58-61页 |
5.6.1.1 雅童影剧院 | 第58-59页 |
5.6.1.2 文创馆 | 第59-60页 |
5.6.1.3 古桥 | 第60-61页 |
5.6.2 运用关联并置的局部型原置 | 第61-62页 |
5.6.2.1 黄山老街 | 第61-62页 |
5.6.2.2 村民住宅区 | 第62页 |
5.6.3 运用关联并置的结构型原置 | 第62-63页 |
5.6.4 运用关联并置的整体型原置 | 第63-66页 |
5.6.4.1 农田 | 第63-64页 |
5.6.4.2 岩口水库 | 第64-66页 |
5.7 总结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创新 | 第68页 |
6.3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第73-75页 |
附录二 上溪乡村绿道总平面图 | 第75-76页 |
附录三 雅童影剧院效果图 | 第76页 |
附录四 文创馆效果图 | 第76-77页 |
附录五 黄山老街效果图 | 第77页 |
附录六 农田景观效果图 | 第77-78页 |
附录七 春堤效果图 | 第78页 |
附录八 秋堤效果图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