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11-21页 |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8页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五、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向度 | 第21-37页 |
第一节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向度 | 第21-26页 |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取向 | 第21-23页 |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第23-25页 |
三、人的现实生态:自由的失落与误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蕴含 | 第26-31页 |
一、自由的社会本质是社会主义共同体关系 | 第26-28页 |
二、自由的主体本质是主体间性的共同体关系 | 第28-29页 |
三、自由的生活世界总体性是多方面的统一体 | 第29-31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自由的实现路径 | 第31-37页 |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自由的社会路径 | 第32页 |
二、构建主体间性的共同体关系是社会主义自由的主体路径 | 第32-33页 |
三、追求生活世界总体性是社会主义自由的生活路径 | 第33页 |
四、构造工作世界共同体是社会主义自由的本质路径 | 第33-34页 |
五、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自由的教育路径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哲学自由观的历史考察 | 第37-51页 |
第一节 古代自然主义和神本主义的自由观 | 第37-41页 |
一、自然主义自由观 | 第37-39页 |
二、神本主义自由观 | 第39-41页 |
第二节 近代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自由观 | 第41-46页 |
一、理性主义自由观 | 第42-45页 |
二、人本主义自由观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现当代非理性主义和主体间性自由观 | 第46-51页 |
一、非理性主义自由观 | 第47-49页 |
二、主体间性自由观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自由观的误区及成因 | 第51-65页 |
第一节 大学生自由观的误区 | 第51-58页 |
一、自由概念认知偏颇 | 第53-55页 |
二、自由价值选择失衡 | 第55-56页 |
三、自由实现方式不当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大学生自由观误区的成因 | 第58-65页 |
一、个人层面: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 | 第58-59页 |
二、经济层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负面效应 | 第59-61页 |
三、文化层面: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多面渗透 | 第61-62页 |
四、教育层面:高校自由观教育的不足 | 第62-65页 |
第四章 大学生自由观的内涵与培育 | 第65-83页 |
第一节 大学生自由观的生成逻辑 | 第65-70页 |
一、大学生自由观的生成依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65-66页 |
二、大学生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具体化和主体化 | 第66-68页 |
三、大学生自由观是对多元自由观的借鉴和扬弃 | 第68-69页 |
四、大学生自由观是对大学生自由生态的升华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大学生自由观的基本蕴含 | 第70-76页 |
一、大学生自由观的科学蕴含 | 第70-75页 |
二、大学生自由观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 第75-76页 |
第三节 大学生自由观的培育 | 第76-83页 |
一、大学生自由观培育的必要性 | 第76-78页 |
二、大学生自由观培育的基本路径 | 第78-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当代高校大学生自由观调查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