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6页 |
2.1 路堑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 第17-19页 |
2.2 路堑边坡变形失稳模式分析 | 第19-21页 |
2.2.1 边坡深层变形失稳 | 第19页 |
2.2.2 边坡浅层变形失稳 | 第19-20页 |
2.2.3.坡面变形 | 第20-21页 |
2.3 路堑边坡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5页 |
2.3.1 边坡几何形态因素 | 第21页 |
2.3.2 地层岩性因素 | 第21-22页 |
2.3.3 地质构造因素 | 第22页 |
2.3.4 坡体结构因素 | 第22-23页 |
2.3.5 降雨因素 | 第23页 |
2.3.6 地下水因素 | 第23-24页 |
2.3.7 设计与施工等人为因素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 第26-38页 |
3.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26-29页 |
3.2 依托工程路堑高边坡工程概况 | 第29-32页 |
3.2.1 工程地质与自然条件 | 第30-31页 |
3.2.2 路堑高边坡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3.3 依托工程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 第32-37页 |
3.3.1 路堑边坡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 第33-34页 |
3.3.2 施工安全风险因素权重计算及分析 | 第34-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估计及评价 | 第38-51页 |
4.1 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4.2 路堑高边坡施工期失稳可能性估计 | 第39-45页 |
4.2.1 评价指标和分级标准确定 | 第39-41页 |
4.2.2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4.2.3 一级综合模糊评判 | 第42-44页 |
4.2.4 二级综合模糊评判 | 第44-45页 |
4.3 路堑高边坡施工期失稳后果严重性估计 | 第45-47页 |
4.4 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 第47-48页 |
4.4.1 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 第47页 |
4.4.2 风险接受准则与控制对策研究 | 第47-48页 |
4.5 依托工程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及工程应用实例 | 第51-70页 |
5.1 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 第51-53页 |
5.2 工程应用实例 | 第53-58页 |
5.2.1 K443路堑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 第53-54页 |
5.2.2 K443路堑边坡原设计方案 | 第54-55页 |
5.2.3 K443路堑边坡施工现场情况 | 第55-56页 |
5.2.4 K443路堑边坡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 第56-58页 |
5.3 K443路堑边坡施工监测成果 | 第58-61页 |
5.4 K443路堑边坡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 第61-68页 |
5.4.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61-63页 |
5.4.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63-64页 |
5.4.3 计算步骤 | 第64-65页 |
5.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一、结论 | 第70-71页 |
二、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