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钢铝混合客车车身结构正面碰撞分析与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客车碰撞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国内外汽车安全法规第18-19页
    1.3 课题来源及章节安排第19-21页
第二章 客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第21-41页
    2.1 弹塑性材料力学模型第21-24页
        2.1.1 理想弹塑性力学模型第21-22页
        2.1.2 线性强化弹塑性力学模型第22-23页
        2.1.3 钢塑性力学模型第23-24页
    2.2 客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4-33页
        2.2.1 客车整体结构特点第25-26页
        2.2.2 网格划分第26-28页
        2.2.3 铝合金 60820-T6材料拉伸试验第28-30页
        2.2.4 客车结构连接件拉伸试验第30-32页
        2.2.5 材料属性赋予及连接方式模拟第32-33页
    2.3 驾驶员生存空间建立第33-34页
    2.4 客车刚度分析第34-36页
        2.4.1 弯曲刚度分析第34-35页
        2.4.2 扭转刚度分析第35-36页
    2.5 模态分析第36-39页
        2.5.1 模态理论第36-37页
        2.5.2 客车模态分析第37-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客车正面碰撞分析第41-57页
    3.1 碰撞接触理论第41-43页
        3.1.1 碰撞接触算法第41-42页
        3.1.2 接触非线性性第42-43页
    3.2 正面碰撞模型的设置第43-48页
        3.2.1 载荷的设置及约束的设置第44页
        3.2.2 初始边界条件的设置第44-47页
        3.2.3 沙漏控制第47页
        3.2.4 质量缩放技术第47-48页
        3.2.5 仿真输出设置第48页
    3.3 正面碰撞能量的分析第48-55页
        3.3.1 各部件能量吸收分析第49-50页
        3.3.2 仿真结果分析第50-51页
        3.3.3 正面碰撞变形分析第51-53页
        3.3.4 正面碰撞加速度分析第53-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客车正面碰撞改进分析第57-74页
    4.1 碰撞性能的研究第57-63页
        4.1.1 截面形状对碰撞性能的研究第57-59页
        4.1.2 材料对碰撞性能的研究第59-61页
        4.1.3 壁厚对碰撞性能的研究第61-63页
    4.2 客车吸能装置的改进第63-67页
        4.2.1 前围吸能装置第64-65页
        4.2.2 底架传力梁第65-66页
        4.2.3 侧围加强梁第66-67页
    4.3 改进前后客车正面碰撞分析第67-73页
        4.3.1 改进前后能量分析第67-69页
        4.3.2 改进前后变形分析第69-71页
        4.3.3 改进前后加速度分析第71-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论文总结第74-75页
    研究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件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新能源汽车EMI特征频率扫查系统
下一篇:基于ADAMS的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