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设计论文

地震频发区隧道震害严重区段施工期震害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震后碎裂岩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高陡边坡的抗震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洞口浅埋段隧道的抗震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4 断层破碎带隧道的抗震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震后碎裂岩区隧道围岩等级修正研究和现场地震波监测第20-37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震后碎裂岩的基本特征和工程特性第20-22页
        2.2.1 震后碎裂岩的基本特征第20-21页
        2.2.2 震后碎裂岩的分布特征第21-22页
        2.2.3 震后碎裂岩的工程特性第22页
    2.3 震后碎裂岩区隧道围岩等级修正研究第22-28页
        2.3.1 震后碎裂岩围岩分级修正方法第22-23页
        2.3.2 震后碎裂岩等级划分和围岩等级修正第23-27页
        2.3.3 修正分级方法在隧道围岩分级中的应用第27-28页
    2.4 施工期现场地震波监测与实验第28-35页
        2.4.1 现场地震监测的意义第28页
        2.4.2 现场监测内容和测点布置第28-29页
        2.4.3 现场监测仪器的选型与安装第29-32页
        2.4.4 现场监测实验第32-35页
        2.4.5 现场地震监测结果第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地震频发区高陡边坡施工期的动力稳定性研究第37-55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高陡边坡动力条件下的破坏判断标准第37-39页
        3.2.1 强度折减法原理第37-38页
        3.2.2 边坡动力条件下的破坏判断标准第38-39页
    3.3 高陡边坡加固前动力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价第39-48页
        3.3.1 研究工况第39-41页
        3.3.2 计算结果分析第41-48页
    3.4 高陡边坡加固后动力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价第48-52页
        3.4.1 研究工况第48-50页
        3.4.2 计算结果分析第50-52页
    3.5 高陡边坡加固效果分析第52-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地震频发区洞口浅埋段隧道施工期动力响应分析第55-68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初期支护作用下洞口浅埋段隧道动力响应规律第55-62页
        4.2.1 研究工况第55-57页
        4.2.2 计算结果分析第57-62页
    4.3 初支及二衬共同作用下洞口浅埋段隧道动力响应规律第62-66页
        4.3.1 研究工况第62页
        4.3.2 计算结果分析第62-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地震频发区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期动力响应分析第68-84页
    5.1 引言第68页
    5.2 初期支护作用下断层破碎带隧道动力响应规律第68-78页
        5.2.1 研究工况第68-70页
        5.2.2 计算结果分析第70-78页
    5.3 初支及二衬共同作用下断层破碎带隧道动力响应规律第78-82页
        5.3.1 研究工况第78-79页
        5.3.2 计算结果分析第79-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结论及展望第84-86页
    结论第84-85页
    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有限元的汽车起动机电磁开关建模及其特性研究
下一篇:高速铁路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基于性能的抗震构造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