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少孢节丛孢中7个生物合成基因对真菌表型、捕食及次级代谢影响的初步探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论文综述第14-25页
    一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基因简介第14-15页
    二 真菌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程序及方法第15-25页
        1 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预测第15-17页
            1.1 生物合成核心酶的预测第16页
            1.2 比较基因组分析第16-17页
            1.3 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第17页
        2. 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验证第17-25页
            2.1 基因敲除第17-20页
                2.1.1 CaCl_2/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第18-19页
                2.1.2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第19-20页
            2.2 异源表达第20-25页
                2.2.1 生物合成途径的构建第20-22页
                2.2.2 异源宿主的选择第22-23页
                2.2.3 异源宿主的调节和改造第23-25页
第二章 少孢节丛孢中7个生物合成基因的筛选第25-38页
    引言第25-27页
    一 预测分析方法第27页
    二 预测结果第27-36页
        1 少孢节丛孢中生物合成基因第27页
        2 本论文研究的7个生物合成基因的筛选及分析第27-36页
            2.1 基因筛选第27-30页
            2.2 所选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第30-36页
    三 小结与讨论第36-38页
第三章 少孢节丛孢中7个生物合成基因敲除菌株构建第38-68页
    引言第38页
    一 材料方法第38-55页
        1 实验材料第38-40页
            1.1 菌株及质粒第38页
            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38-39页
            1.3 仪器第39页
            1.4 培养基及试剂第39-40页
        2 实验方法第40-55页
            2.1 引物设计第40-43页
            2.2 敲除载体构建第43-46页
                2.2.1 质粒选择第43-44页
                2.2.2 片段扩增及纯化第44-45页
                2.2.3 上下游片段插入载体第45-46页
            2.3 原生质体制备和转化第46-51页
                2.3.1 原生质体替换原理第46-50页
                2.3.2 原生质体制备第50-51页
                2.3.3 原生质体转化第51页
            2.4 转化子验证第51-55页
                2.4.1 PCR验证第51页
                2.4.2 Southern Blot验证第51-55页
    二 实验结果第55-66页
        1. 敲除载体构建第55-61页
            1.1 上下游片段扩增第55-56页
            1.2 上下游片段插入第56-60页
                1.2.1 43g828上下游片段连入载体第56页
                1.2.2 43g287上下游片段连入载体第56-57页
                1.2.3 43g400及其余四个基因上下游片段连入载体第57-60页
            1.3 全长验证第60-61页
        2. 突变菌株筛选验证第61-66页
            2.1 转化子PCR验证第61-65页
            2.2 Southern Blot验证第65-66页
    三 总结与讨论第66-68页
第四章 少孢节丛孢中7生物合成基因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表型比较和分析第68-86页
    引言第68页
    一 材料和方法第68-70页
        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68-69页
        2 实验方法第69-70页
            2.1 菌落形态和菌丝菌落直径观察第69页
            2.2 产孢量统计第69页
            2.3 线虫诱导实验第69-70页
                2.3.1 线虫培养和富集第69-70页
                2.3.2 线虫诱导实验第70页
    二 实验结果第70-83页
        1 菌落形态及菌落直径生长比较第70-75页
        2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生产孢比较第75-76页
        3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捕食线虫能力比较第76-83页
    三 小结与讨论第83-86页
第五章 少孢节丛孢中7个生物合成基因突变株次级代谢产物化学图谱分析第86-104页
    引言第86页
    一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86-88页
        1 材料第86-87页
            1.1 实验菌株第86页
            1.2 培养基和试剂第86页
            1.3 器材第86-87页
        2 方法第87-88页
            2.1 菌株发酵第87页
            2.2 样品处理第87-88页
            2.3 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第88页
            2.4 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第88页
    二 实验结果第88-101页
        1 野生菌株与突变菌株Δ43g828代谢产物化学检测分析第88-91页
        2 野生菌株与突变菌株Δ43g287代谢产物化学检测分析第91-92页
        3 野生菌株与突变菌株Δ43g400代谢产物化学检测分析第92-95页
        4 野生菌株与突变菌株Δ43g381代谢产物化学检测分析第95-96页
        5 野生菌株与突变菌株Δ78g577代谢产物化学检测分析第96-97页
        6 野生菌株与突变菌株Δ97g233代谢产物化学检测分析第97-99页
        7 野生菌株与突变菌株Δ97g384羽代谢产物化学检测分析第99-101页
    三 小结与讨论第101-104页
第六章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第104-114页
    引言第104页
    一 材料和方法第104-105页
        1 实验材料第104页
            1.1 实验菌株第104页
            1.2 培养基第104页
            1.3 器材第104页
        2 实验方法第104-105页
            2.1 菌株培养第104-105页
            2.2 样品制备第105页
    二 实验结果第105-112页
        1 突变株Δ43g828与野生菌株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第105-108页
        2 突变株Δ97g384因与野生菌株表达差异分析第108-112页
    三 小结与讨论第112-114页
全文总结第114-118页
附录第118-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高光谱成像的玉米苗期氮素营养监测的研究
下一篇:三种真菌线虫捕食性的表观遗传学基础研究和SCGB1A1基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