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7-8页 |
1.3 学术史回顾 | 第8-13页 |
第2章 蒋经国主政赣南历史背景 | 第13-17页 |
2.1 20世纪30年代的赣南社会概况 | 第13-14页 |
2.2 蒋经国主政赣南的原因分析 | 第14-17页 |
第3章 蒋经国重视青年培养工作的原因 | 第17-22页 |
3.1 守土抗战之责 | 第17-18页 |
3.2 推行“赣南新政”之需 | 第18-20页 |
3.3 “得青年者得天下” | 第20-22页 |
第4章 青年培养工作的具体实践 | 第22-42页 |
4.1 初到赣南(1939——1940) | 第22-26页 |
4.2 “三年计划”时期(1941——1943) | 第26-39页 |
4.2.1 针对青年干部与青年干部后备军展开人才培养工作 | 第27-32页 |
4.2.2 针对赣南青少年展开教育建设工作 | 第32-35页 |
4.2.3 针对青年群体展开文化宣传工作 | 第35-37页 |
4.2.4 针对流亡青年学生和失业青年展开青年救济工作 | 第37-38页 |
4.2.5 与省内其他青年组织的合作 | 第38-39页 |
4.3 离职挂名阶段(1944——1945) | 第39-42页 |
第5章 蒋经国青年培养工作的思想渊源 | 第42-50页 |
5.1 苏联模式 | 第42-45页 |
5.2 三民主义 | 第45-47页 |
5.3 “阳明心学” | 第47-50页 |
第6章 青年培养工作的社会意义与存在问题 | 第50-61页 |
6.1 青年培养工作对抗战工作的支持 | 第50-51页 |
6.2 青年培养工作对赣南社会的影响 | 第51-54页 |
6.3 青年培养工作的不足之处 | 第54-57页 |
6.4 结党营私还是“去党去私”? | 第57-6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