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微雨中的南洋华侨一张爱玲小说中的南洋书写 | 第9-24页 |
第一节 《红玫瑰白玫瑰》 | 第9-14页 |
第二节 《倾城之恋》 | 第14-20页 |
第三节 《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心经》与《第二炉香》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南洋人在香江—张爱玲散文中的南洋书写 | 第24-34页 |
第一节 《烬余录》 | 第25-30页 |
第二节 《谈跳舞》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洋人看京戏与其他》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南洋戏梦—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南洋书写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六月新娘》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一曲难忘》 | 第36-39页 |
第三节 《人财两得》 | 第39-41页 |
第四节 《情场如战场》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永远的1941—张爱玲小说体自传《小团圆》中的南洋书写 | 第44-59页 |
第一节 关于《小团圆》的一点背景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小团圆》第一章与第二章之困境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华侨同学:精彩绝伦众生像 | 第48-55页 |
第四节 母亲:流落南洋的美少妇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追根究底—张爱玲“南洋书写”之内在动因 | 第59-85页 |
第一节 动因一:刻骨铭心的南洋华侨 | 第59-71页 |
1. 张爱玲错过了的初恋 | 第59-69页 |
2. 佛洛伊德的理论与张爱玲的内在推动力 | 第69-71页 |
第二节 动因二:对母亲的恋恋之情 | 第71-79页 |
1. 张爱玲对母亲热烈之依恋:鲍比与安思沃斯的理论 | 第71-77页 |
2. 张爱玲的母亲与南洋的密切关系 | 第77-79页 |
第三节 动因三:受“南洋通”毛姆的影响 | 第79-84页 |
1. 张爱玲受毛姆影响之力誑 | 第79-81页 |
2. 毛姆到底写些甚么 | 第81-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知识份子”张爱玲—从历史与文化视域看张爱玲“南洋书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 第85-100页 |
第一节 历史价值与意义 | 第86-92页 |
第二节 文化价值与意义 | 第92-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总结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后记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