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第二节 信用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0-11页 |
一、信用的内涵 | 第10页 |
二、信用的主要特性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1-13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本文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本文创新点 | 第14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我国信用缺失的现状及表现 | 第15-24页 |
第一节 个人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15-19页 |
一、“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现象 | 第15-16页 |
二、大学生信用缺失表现 | 第16-19页 |
第二节 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21-2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信用缺失的影响分析 | 第24-30页 |
第一节 个人信用缺失的不良影响 | 第24-26页 |
一、“扶不扶”问题中信用缺失的不良影响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信用缺失的不良影响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企业信用缺失的不良影响 | 第26-28页 |
一、企业信用缺失导致交易费用增加,市场秩序混乱 | 第26-27页 |
二、企业信用缺失导致需求不足,市场萎缩,经济活动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 第27页 |
三、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和效率 | 第27页 |
四、产品和服务质量低下,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等合法权益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政府信用缺失的不良影响 | 第28-29页 |
一、社会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提高政府运行成本 | 第28页 |
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第28页 |
三、政府信用缺失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空间,败坏社会风气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 第30-40页 |
第一节 个人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一、媒体宣传过程中过分夸大扭曲事实,社会舆论价值引导出现偏差 | 第30-31页 |
二、社会信用激励机制不完善,失信期望成本低于失信期望收益 | 第31页 |
三、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的衔接存在漏洞,导致大学生高校进修目标低端化 | 第31页 |
四、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现状也是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 第31-32页 |
五、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导致人际关系经济化、功利化和冷漠化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一、成本收益核算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 | 第34-35页 |
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 | 第35页 |
三、重复博弈减少导致信用缺失 | 第35-36页 |
四、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信用缺失 | 第36页 |
五、确定效应和损失规避的引导 | 第36页 |
第三节 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本文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0-47页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41-46页 |
一、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如实审慎反映和传播新闻事实 | 第41-42页 |
二、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 第42-43页 |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向服务型转变 | 第43页 |
四、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形成有效的信用激励机制 | 第43-44页 |
五、完善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衔接 | 第44页 |
六、创建诚信教育的制度环境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