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 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 | 第13-25页 |
2.1 水力压裂微地震探测理论 | 第13-19页 |
2.1.1 水力压裂微地震产生机理 | 第13-15页 |
2.1.2 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的频率特性分析 | 第15-19页 |
2.2 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系统 | 第19-24页 |
2.2.1 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采集原理 | 第19-22页 |
2.2.2 水力压裂地面监测系统 | 第22-23页 |
2.2.3 水力压裂井中监测系统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数据采集方法研究与实现 | 第25-39页 |
3.1 微地震数据采集方案分析 | 第25-27页 |
3.1.1 采集方案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3.1.2 微地震监测任务 | 第26页 |
3.1.3 采集方案实施 | 第26-27页 |
3.2 井中监测微地震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第27-33页 |
3.2.1 监测井及检波器沉放位置论证 | 第27-29页 |
3.2.2 数据采集参数分析与论证 | 第29-33页 |
3.3 地面微地震监测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第33-36页 |
3.3.1 成像孔经 | 第33-34页 |
3.3.2 接收点密度 | 第34页 |
3.3.3 采样率 | 第34页 |
3.3.4 检波器覆盖范围 | 第34-36页 |
3.4 数据采集效果对比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噪声压制方法研究 | 第39-49页 |
4.1 地面微地震监测噪声分析 | 第39-41页 |
4.2 改进的能量比去噪方法 | 第41-46页 |
4.2.1 能量比去噪原理 | 第41-43页 |
4.2.2 改进的能量比去噪方法 | 第43-44页 |
4.2.3 改进的能量比方法实际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4.3 基于EMD的改进能量比降噪方法 | 第46-48页 |
4.3.1 EMD去噪原理 | 第46页 |
4.3.2 基于EMID的改进能量比降噪方法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方法在四川地区的应用 | 第49-63页 |
5.1 项目慨况 | 第49-51页 |
5.1.1 井场概况 | 第49-51页 |
5.1.2 微地震监测任务 | 第51页 |
5.2 微地震监测方案设计 | 第51-58页 |
5.2.1 监测方案选择 | 第51页 |
5.2.2 确定监测井 | 第51-54页 |
5.2.3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第54-56页 |
5.2.4 速度模型的建立和校正 | 第56-58页 |
5.3 微地震监测结果 | 第58-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建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