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新木69区块调剖改善水驱效果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新木69区块油藏基本概况 | 第10-11页 |
1.1.1 区块地质概况 | 第10页 |
1.1.2 区块开发历程及现状 | 第10-11页 |
1.2 井组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1.2.1 水井注水情况 | 第11-12页 |
1.2.2 井组连通情况 | 第12页 |
1.3 井组注采关系分析 | 第12-14页 |
1.4 井组注采关系分析 | 第14页 |
1.4.1 井组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4.2 技术对策 | 第14页 |
1.5 调剖堵水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5.1 调剖堵水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1.5.2 调剖堵水技术的分类 | 第16-20页 |
1.6 聚合物弱凝胶调剖堵水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6.1 聚合物弱凝胶调剖堵水的机理研究 | 第20-21页 |
1.6.2 聚合物弱凝胶调剖堵水的技术特点 | 第21-22页 |
1.6.3 聚合物弱凝胶调剖堵水的应用现状 | 第22-23页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聚合物凝胶组成、交联机理及评价方法 | 第25-31页 |
2.1 聚合物凝胶组成 | 第25-26页 |
2.1.1 聚合物 | 第25-26页 |
2.1.2 交联剂 | 第26页 |
2.1.3 添加剂 | 第26页 |
2.2 聚合物凝胶机理探讨 | 第26-29页 |
2.2.1 有机类交联剂成胶机理 | 第26-28页 |
2.2.2 无机过渡金属类交联剂成胶机理 | 第28-29页 |
2.3 聚合物凝胶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2.3.1 体系黏度测量法 | 第29页 |
2.3.2 目测代码法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凝胶体系的研制和性能评价 | 第31-41页 |
3.1 实验准备 | 第31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1.2 实验药品 | 第31页 |
3.2 凝胶体系的筛选 | 第31-36页 |
3.2.1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1-32页 |
3.2.2 聚合物基本性能评价 | 第32-35页 |
3.2.3 成胶性能研究 | 第35-36页 |
3.3 凝胶体系性能优化研究 | 第36-39页 |
3.3.1 聚合物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 第36页 |
3.3.2 聚交比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稳定剂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4 油田地层水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 第38页 |
3.3.5 凝胶长期稳定性观察 | 第38-39页 |
3.4 凝胶体系微观结构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室内物理模拟实验 | 第41-52页 |
4.1 弱凝胶在岩心中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4.1.1 阻力系数 | 第41页 |
4.1.2 残余阻力系数 | 第41-42页 |
4.1.3 封堵率 | 第42页 |
4.1.4 剖面改善率 | 第42页 |
4.2 物理模拟实验准备 | 第42-43页 |
4.3 单岩心流动实验 | 第43-46页 |
4.3.1 实验步骤及流程图 | 第43-44页 |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46页 |
4.4 双并联岩心流动实验 | 第46-48页 |
4.4.1 实验步骤及流程图 | 第46-47页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4.5 凝胶携带粉煤灰颗粒封堵运移性能评价 | 第48-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现场应用 | 第52-57页 |
5.1 调剖目的及调剖层段 | 第52页 |
5.2 调剖体系和调剖参数优化设计 | 第52-54页 |
5.2.1 调剖体系 | 第52-53页 |
5.2.2 调剖参数优化设计 | 第53-54页 |
5.3 施工效果分析 | 第54-56页 |
5.3.1 压力分析 | 第54-55页 |
5.3.2 油井增油分析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58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建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