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价 | 第9-12页 |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2 对文献综述的评价 | 第12页 |
1.3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12-14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2 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特点和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5.1 研究特点 | 第15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2 劳动力流动的沿革及特征分析 | 第17-27页 |
2.1 劳动力流动的沿革 | 第17-20页 |
2.1.1 劳动力流动规模先增后稳 | 第17页 |
2.1.2 劳动力有回流趋势 | 第17-18页 |
2.1.3 劳动力流动区域差异明显 | 第18-20页 |
2.2 流动劳动力的特征分析 | 第20-27页 |
2.2.1 性别区域不平衡 | 第20-21页 |
2.2.2 年轻化趋势明显 | 第21-22页 |
2.2.3 受教育程度以中等教育为主 | 第22-24页 |
2.2.4 职业分布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差异 | 第24-27页 |
3 区域经济差距的泰尔指数分析 | 第27-34页 |
3.1 泰尔指数的分解及指标说明 | 第27-29页 |
3.1.1 泰尔指数 | 第27页 |
3.1.2 变量指标的选取 | 第27-28页 |
3.1.3 研究区域的划分以及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3.2 区域经济差距的泰尔指数分析 | 第29-34页 |
3.2.1 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 | 第29-31页 |
3.2.2 区域经济差距变动原因分析 | 第31页 |
3.2.3 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分析 | 第31-34页 |
4 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4-40页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4.2 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 第36页 |
4.2.1 指标说明 | 第36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4.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4.3.1 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6-38页 |
4.3.2 分区域的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 第38-40页 |
5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 | 第40-47页 |
5.1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40-43页 |
5.1.1 因变量 | 第40页 |
5.1.2 自变量 | 第40-41页 |
5.1.3 控制变量 | 第41-43页 |
5.2 模型构建与Hausman检验 | 第43页 |
5.3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第43-44页 |
5.3.1 单位根检验 | 第43-44页 |
5.3.2 协整检验 | 第44页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7-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47-51页 |
6.2.1 针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建议 | 第48-49页 |
6.2.2 针对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建议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