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第2章 理论依据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25-59页 |
2.1 理论依据 | 第25-51页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1.2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因理论 | 第27-32页 |
2.1.3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理论 | 第32-38页 |
2.1.4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扩张理论 | 第38-44页 |
2.1.5 金融监管理论 | 第44-51页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51-58页 |
2.2.1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识别与影响因素 | 第51-54页 |
2.2.2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与金融稳定 | 第54-56页 |
2.2.3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与金融监管 | 第56-57页 |
2.2.4 简要评价 | 第57-5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机制的一般性分析 | 第59-96页 |
3.1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的一般机理 | 第59-75页 |
3.1.1 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息不对称 | 第59-62页 |
3.1.2 风险传导的发起银行机制 | 第62-65页 |
3.1.3 风险传导的信贷扩张机制 | 第65-70页 |
3.1.4 风险传导的信用评级机制 | 第70-73页 |
3.1.5 风险传导的产品交易机制 | 第73-75页 |
3.2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的度量分析 | 第75-82页 |
3.2.1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度量 | 第75-78页 |
3.2.2 系统性风险的度量 | 第78-82页 |
3.3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的经验分析:美国次贷危机 | 第82-94页 |
3.3.1 美国次贷危机评述 | 第82-85页 |
3.3.2 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机制 | 第85-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4章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 第96-122页 |
4.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背景分析 | 第96-100页 |
4.1.1 金融结构失衡问题相对突出 | 第96-98页 |
4.1.2 商业银行深受不良贷款率的困扰 | 第98-99页 |
4.1.3 商业银行审慎监管的国际趋势 | 第99-100页 |
4.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析 | 第100-111页 |
4.2.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动因评述 | 第100-105页 |
4.2.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105-106页 |
4.2.3 数据说明 | 第106-108页 |
4.2.4 实证结果 | 第108-110页 |
4.2.5 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4.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机制的特征分析 | 第111-120页 |
4.3.1 中美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机制的背景比较 | 第111-115页 |
4.3.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机制的特征 | 第115-12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5章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的实证分析 | 第122-134页 |
5.1 风险转移途径与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 | 第122-128页 |
5.1.1 引言 | 第122-123页 |
5.1.2 数据说明 | 第123-124页 |
5.1.3 模型设定 | 第124-125页 |
5.1.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25-128页 |
5.1.5 实证结论 | 第128页 |
5.2 信贷扩张途径与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 | 第128-132页 |
5.2.1 引言 | 第128-130页 |
5.2.2 模型设定 | 第130页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30-132页 |
5.2.4 实证结论 | 第13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6章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框架构建 | 第134-162页 |
6.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监管 | 第135-140页 |
6.1.1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概述 | 第135-136页 |
6.1.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监管现状 | 第136-138页 |
6.1.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138-140页 |
6.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监管 | 第140-149页 |
6.2.1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监管的国内外实践 | 第141-143页 |
6.2.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规则的问题与不足 | 第143-148页 |
6.2.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监管改进建议 | 第148-149页 |
6.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监管 | 第149-154页 |
6.3.1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概述 | 第149-150页 |
6.3.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主要规则 | 第150-152页 |
6.3.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监管改进建议 | 第152-154页 |
6.4 信贷扩张下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 第154-160页 |
6.4.1 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国际实践 | 第154-156页 |
6.4.2 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实践 | 第156-158页 |
6.4.3 信贷扩张下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因应之策 | 第158-16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62-17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62-164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164-170页 |
7.2.1 重点关注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 | 第164-165页 |
7.2.2 进一步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基本监管制度 | 第165-168页 |
7.2.3 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框架 | 第168-169页 |
7.2.4 提高证券化产品交易市场风险分担的有效性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1页 |
后记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