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介质腔体滤波器简介 | 第15-18页 |
1.1.1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第15-16页 |
1.1.2 滤波器技术指标 | 第16页 |
1.1.3 介质腔体滤波器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1.2 介质腔体滤波器耦合理论 | 第18-20页 |
1.2.1 直接耦合理论 | 第18页 |
1.2.2 交叉耦合理论 | 第18-20页 |
1.3 介质谐振器(DR)简介 | 第20-23页 |
1.3.1 TE01δ介质谐振器 | 第20-21页 |
1.3.2 介质谐振器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1.3.3 微波介质陶瓷的实用化进程 | 第22-23页 |
1.4 本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1 提出背景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介质滤波器腔体直接耦合结构设计和腔体排布 | 第25-38页 |
2.1 腔体滤波器参数求解和等效电路的建立 | 第25-28页 |
2.2 六腔圆柱体腔体滤波器设计 | 第28-34页 |
2.2.1 单腔尺寸设计及盖板高低对谐振频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2 相邻腔体间开口大小及对耦合系数的影响 | 第29页 |
2.2.3 输入输出端口馈线的设计和优化 | 第29-30页 |
2.2.4 全腔拓扑结构的选择排布及滤波器响应 | 第30-34页 |
2.2.4.1 一字型腔体排布 | 第31-32页 |
2.2.4.2 S型腔体排布 | 第32-33页 |
2.2.4.3 U型腔体排布 | 第33-34页 |
2.3 六腔立方体结构腔体滤波器的等效实现 | 第34-36页 |
2.3.1 单腔、双腔结构尺寸的确定 | 第34页 |
2.3.2 棒形、圆环端口的等效实现 | 第34-35页 |
2.3.3 环形端口全腔结构模拟仿真 | 第35-36页 |
2.3.4 棒形端口全腔结构模拟仿真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介质滤波器腔体容性交叉耦合结构的引入和带外传输零点的实现 | 第38-50页 |
3.1 CQ容性交叉耦合的引入对高带及低带抑制性能的影响 | 第38-43页 |
3.1.1 四腔直接耦合基础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1.2 立方体腔体棒形端口,水平U型棒交叉耦合结构 | 第39-41页 |
3.1.3 立方体腔体棒形端口,垂直U型环交叉耦合结构 | 第41-42页 |
3.1.4 立方体腔体环形端口,水平U型棒交叉耦合结构 | 第42-43页 |
3.2 CT容性交叉耦合引入对低带抑制性能的影响 | 第43-46页 |
3.2.1 立方体腔体棒形端口,垂直U型环交叉耦合结构 | 第43-44页 |
3.2.2 立方体腔体环形端口,垂直U型棒交叉耦合结构 | 第44-45页 |
3.2.3 圆柱体腔体环形端口,垂直U型环交叉耦合结构 | 第45-46页 |
3.3 六腔圆柱体腔体交叉耦合的实现 | 第46-47页 |
3.4 六腔立方体腔体交叉耦合的实现 | 第47-48页 |
3.4.1 环形端口 | 第47页 |
3.4.2 棒形端口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介质滤波器腔体的综合设计和实物测试 | 第50-67页 |
4.1 八腔CQ立方体介质滤波器的设计 | 第50-54页 |
4.1.1 直接耦合腔体结构的设计 | 第50-52页 |
4.1.2 CQ容性交叉耦合结构的引入和选择 | 第52-54页 |
4.2 八腔CT圆柱体介质滤波器的设计 | 第54-57页 |
4.2.1 直接耦合腔体结构的设计 | 第54-55页 |
4.2.2 CT容性交叉耦合结构的引入和选择 | 第55-57页 |
4.3 腔体实物CAD图纸的绘制及实物组装 | 第57-62页 |
4.3.1 八腔立方体CQ交叉耦合CAD图纸绘制、实物组装 | 第57-60页 |
4.3.2 八腔圆柱体CT交叉耦合CAD图纸绘制、实物组装 | 第60-62页 |
4.4 腔体实物的测量和分析 | 第62-66页 |
4.4.1 八腔CQ立方体腔体实测结果 | 第63-64页 |
4.4.2 八腔CT圆柱体腔体实测结果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