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5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PBA概述 | 第8-11页 |
1.2.1 PBA的结构和性质 | 第8-9页 |
1.2.2 类普鲁士蓝的应用 | 第9-11页 |
1.2.2.1 钠离子电池 | 第9-10页 |
1.2.2.2 电催化 | 第10-11页 |
1.2.2.3 气体吸附 | 第11页 |
1.3 过渡金属基纳米材料在能源存储和转换中的应用 | 第11-23页 |
1.3.1 电催化水分解产氧 | 第11-17页 |
1.3.1.1 电催化产氧简介 | 第12-15页 |
1.3.1.2 电催化产氧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2 电催化氧还原 | 第17-23页 |
1.3.2.1 电催化氧还原简介 | 第17-18页 |
1.3.2.2 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4 本课题的工作思路和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CoFe-PBA模板合成氧掺杂非晶多孔硫化钴纳米立方体及其电催化产氧性能和机理的研究 | 第25-40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26-27页 |
2.2.3 材料的合成 | 第27页 |
2.2.3.1 CoFe-PBA的合成 | 第27页 |
2.2.3.2 A-CoS_(4.6)O_(0.6)PNCs的合成PNCs的合成 | 第27页 |
2.2.4 材料的表征技术 | 第27页 |
2.2.5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27-28页 |
2.2.5.1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5.2 电化学测试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9页 |
2.3.1 样品表征 | 第28-32页 |
2.3.2 A-CoS4.6O0.6 PNCs的电化学产氧性能的研究 | 第32-39页 |
2.3.2.1 合成条件对催化剂产氧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2 A-CoS_(4.6)O_(0.6)PNCs的电催化产氧性能 | 第33-36页 |
2.3.2.3 A-CoS_(4.6)O_(0.6)PNCs产氧性能提升的研究 | 第36-39页 |
2.4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氮掺杂碳包覆FeCo合金的电催化产氧和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以及其在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 第40-61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3.2.2 实验药品 | 第41页 |
3.2.3 材料的合成 | 第41-42页 |
3.2.3.1 CoFe-PBA和Co-CoPBA的合成 | 第41-42页 |
3.2.3.2 FeCo@NC和Co@NC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2页 |
3.2.3.3 NC-750和FeCo-750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2页 |
3.2.4 材料的表征技术 | 第42-43页 |
3.2.5 电化学测试与锌-空气电池组装 | 第43-44页 |
3.2.5.1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43页 |
3.2.5.2 氧电化学测试 | 第43页 |
3.2.5.3 还原电化学测试 | 第43-44页 |
3.2.5.4 锌-空气电池的组装与测试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9页 |
3.3.1 材料物性表征 | 第44-48页 |
3.3.2 FeCo@NC-750电催化产氧性能的研究 | 第48-53页 |
3.3.2.1 不同温度对催化剂产氧性能的影响 | 第48-51页 |
3.3.2.2 FeCo@NC-750中不同组分产氧协同效应的探究 | 第51-53页 |
3.3.3 FeCo@NC-750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的研究 | 第53-57页 |
3.3.4 FeCo@NC-750锌-空气电池性能的研究 | 第57-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