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膜分离技术 | 第10页 |
1.2 PVDF膜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3 PVDF膜的制备方法 | 第11-12页 |
1.4 PVDF膜的亲水改性 | 第12-18页 |
1.4.1 完善膜制备过程 | 第12-15页 |
1.4.2 PVDF膜的表面亲水改性 | 第15-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1-29页 |
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21-22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3 网络状结构膜制备 | 第23-24页 |
2.3.1 聚偏氟乙烯膜制备 | 第23页 |
2.3.2 次氯酸钠后处理 | 第23-24页 |
2.4 聚偏氟乙烯膜的聚乙烯亚胺交联改性 | 第24-25页 |
2.5 聚偏氟乙烯膜的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界面缩聚改性 | 第25页 |
2.6 膜表征 | 第25-27页 |
2.6.1 扫描电镜 | 第25页 |
2.6.2 接触角 | 第25-26页 |
2.6.3 红外光谱 | 第26页 |
2.6.4 拉曼图谱 | 第26页 |
2.6.5 X射线电子能谱仪(XPS) | 第26页 |
2.6.6 膜孔径测试 | 第26-27页 |
2.7 膜性能测试 | 第27-29页 |
2.7.1 纯水通量 | 第27页 |
2.7.2 截留率测定 | 第27页 |
2.7.3 过氧化氢酶静态吸附实验 | 第27-28页 |
2.7.4 膜的抗污染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第3章 网络状结构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凝胶浴氯化钙对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29-32页 |
3.2.1 凝胶浴氯化钙含量对膜结构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凝胶浴氯化钙含量对PVDF膜孔径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3 凝胶浴氯化钙含量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次氯酸钠后处理 | 第32-36页 |
3.3.1 处理条件对通量的影响 | 第32-35页 |
3.3.2 处理前后的SEM图分析 | 第35页 |
3.3.3 次氯酸钠处理前后性能的变化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聚偏氟乙烯膜的聚乙烯亚胺交联改性 | 第37-44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膜表征 | 第37-41页 |
4.2.1 拉曼图谱分析 | 第37-38页 |
4.2.2 SEM谱图分析 | 第38页 |
4.2.3 EDS能谱分析 | 第38-39页 |
4.2.4 XPS分析 | 第39-41页 |
4.3 PEI处理条件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1 处理组份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2 PEI分子量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3 PEI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PEGDE界面缩聚交联改性PVDF微孔膜 | 第44-53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膜表征 | 第44-48页 |
5.2.1 EDS分析 | 第44-45页 |
5.2.2 SEM分析 | 第45-46页 |
5.2.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页 |
5.2.4 XPS分析 | 第46-47页 |
5.2.5 接触角分析 | 第47-48页 |
5.3 抗污染性能测试 | 第48-52页 |
5.3.1 膜的通量及孔径变化 | 第48页 |
5.3.2 膜的过氧化氢酶静态吸附性能 | 第48-49页 |
5.3.3 过滤过氧化氢酶溶液测试 | 第49-50页 |
5.3.4 膜的水通量损失及恢复率 | 第50-51页 |
5.3.5 膜相关膜阻计算 | 第5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