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国外现状研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现状研究 | 第13-17页 |
1.2.3 文献小结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应收账款 | 第21-22页 |
2.1.1 应收账款的涵义 | 第21页 |
2.1.2 应收账款的成因 | 第21-22页 |
2.2 信用政策 | 第22-24页 |
2.2.1 授信政策 | 第22-23页 |
2.2.2 收账政策 | 第23-24页 |
2.3 应收账款风险 | 第24-27页 |
2.3.1 应收账款风险因素 | 第24-25页 |
2.3.2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 第25-27页 |
第3章 H公司应收账款现状分析 | 第27-47页 |
3.1 H公司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3.1.1 H公司背景及治理框架 | 第27-28页 |
3.1.2 H公司发展历程 | 第28页 |
3.2 H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现状 | 第28-33页 |
3.2.1 应收账款组织结构及管理职能 | 第28-30页 |
3.2.2 信用政策管理 | 第30-31页 |
3.2.3 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 第31-33页 |
3.3 H公司应收账款质量现状 | 第33-47页 |
3.3.1 应收账款基本情况 | 第33-37页 |
3.3.2 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及流动资产比重分析 | 第37-38页 |
3.3.3 应收账款增长速度分析 | 第38-40页 |
3.3.4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 第40-44页 |
3.3.5 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分析 | 第44-47页 |
第4章 H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7-56页 |
4.1 H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现存的问题 | 第47-49页 |
4.1.1 风险管理态度仍然不够端正 | 第47页 |
4.1.2 对账制度不完整 | 第47页 |
4.1.3 合同缺乏制度化管理 | 第47-48页 |
4.1.4 账龄划分不够严谨 | 第48页 |
4.1.5 坏账准备计提方式过于单一 | 第48页 |
4.1.6 应收账款结算风险防范仍然欠缺 | 第48-49页 |
4.1.7 应收账款事后催收流程不合理 | 第49页 |
4.2 H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6页 |
4.2.1 宏观环境风险因素 | 第49-53页 |
4.2.2 企业自身风险因素 | 第53-54页 |
4.2.3 客户风险因素 | 第54-56页 |
第5章 H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优化设计方案 | 第56-71页 |
5.1 建立并完善应收账款管理组织机构 | 第56-58页 |
5.1.1 优化H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组织架构 | 第56页 |
5.1.2 各部门的主要职责与工作内容 | 第56-58页 |
5.2 优化H公司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环节 | 第58-63页 |
5.2.1 建立客户资信档案 | 第58-59页 |
5.2.2 优化客户信用评估机制 | 第59-61页 |
5.2.3 完善客户信用决策机制 | 第61-62页 |
5.2.4 建立监察奖惩机制 | 第62-63页 |
5.3 优化H公司应收账款的事中跟踪环节 | 第63-67页 |
5.3.1 健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制度 | 第63-67页 |
5.3.2 加强应收账款的动态监控 | 第67页 |
5.4 优化H公司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环节 | 第67-70页 |
5.4.1 完善应收账款催收机制 | 第67-69页 |
5.4.2 完善应收账款债权保障机制 | 第69-70页 |
5.5 正确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 第70-71页 |
5.5.1 端正全体人员风险管理态度 | 第70页 |
5.5.2 风险管理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