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12-17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2 工程背景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安全评估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安全预警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安全预后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外秦淮河大桥健康监测及基准有限元模型 | 第27-52页 |
2.1 外秦淮河大桥健康监测系统设计 | 第27-33页 |
2.1.1 健康监测系统总体框架 | 第27-28页 |
2.1.2 主要监测内容 | 第28-31页 |
2.1.3 健康监测系统集成与数据传输 | 第31页 |
2.1.4 外秦淮河大桥健康监测系统安装调试 | 第31-33页 |
2.2 外秦淮河大桥健康监测数据分析 | 第33-40页 |
2.2.1 温度监测 | 第34-35页 |
2.2.2 主梁动应变监测 | 第35-36页 |
2.2.3 主梁动位移监测 | 第36-37页 |
2.2.4 支座位移监测 | 第37-39页 |
2.2.5 主梁动力特性监测 | 第39-40页 |
2.3 外秦淮河大桥环境振动试验 | 第40-43页 |
2.3.1 试验项目及测点布置 | 第41页 |
2.3.2 试验工况及过程 | 第41-42页 |
2.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2.4 初始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3页 |
2.5 基于三阶响应面方法的外秦淮河大桥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43-51页 |
2.5.1 基本概念 | 第44页 |
2.5.2 相应特征提取 | 第44页 |
2.5.3 待修正参数筛选 | 第44-45页 |
2.5.4 试验设计与响应面函数形式选择 | 第45-46页 |
2.5.5 参数显著想检验 | 第46页 |
2.5.6 响应面拟合 | 第46-47页 |
2.5.7 响应面模型检验 | 第47-48页 |
2.5.8 有限元模型修正与检验 | 第48-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基于健康监测的外秦淮河大桥安全评估 | 第52-72页 |
3.1 桥梁安全评估理论简介 | 第52-59页 |
3.1.1 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 | 第52-54页 |
3.1.2 群判断方法 | 第54-55页 |
3.1.3 集值统计原理 | 第55-56页 |
3.1.4 变权综合原理 | 第56-57页 |
3.1.5 熵值法 | 第57-58页 |
3.1.6 底层指标的评价方法 | 第58-59页 |
3.2 外秦淮河大桥安全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59-67页 |
3.2.1 安全评估流程 | 第59-60页 |
3.2.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60-61页 |
3.2.3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1-64页 |
3.2.4 外秦淮河大桥底层指标评语的确定 | 第64-66页 |
3.2.5 外秦淮河大桥综合评分 | 第66-67页 |
3.3 外秦淮河大桥安全评估示例 | 第67-71页 |
3.3.1 主梁动应变 | 第67-68页 |
3.3.2 主梁动位移 | 第68-69页 |
3.3.3 支座纵向位移 | 第69页 |
3.3.4 自振频率 | 第69-70页 |
3.3.5 离线检测项目 | 第70页 |
3.3.6 综合评估结果 | 第70-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基于健康监测的外秦淮河大桥安全预警 | 第72-91页 |
4.1 外秦淮河大桥安全预警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72页 |
4.2 外秦淮河大桥安全预警等级划分 | 第72-73页 |
4.3 外秦淮河大桥安全预警总体框架 | 第73-86页 |
4.3.1 数据采集模块 | 第73页 |
4.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 第73-74页 |
4.3.3 安全评估模块 | 第74页 |
4.3.4 预警模块(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 | 第74-78页 |
4.3.5 外秦淮河大桥蓝色预警指标 | 第78-82页 |
4.3.6 外秦淮河大桥黄色预警指标 | 第82-85页 |
4.3.7 外秦淮河大桥红色预警指标 | 第85-86页 |
4.4 外秦淮河大桥预警示例 | 第86-90页 |
4.4.1 主梁动应变 | 第86-87页 |
4.4.2 主梁动位移 | 第87-88页 |
4.4.3 主梁纵向位移 | 第88页 |
4.4.4 主梁自振频率 | 第88-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基于健康监测的外秦淮河大桥安全预后 | 第91-123页 |
5.1 基于三阶响应面法的有限元模型确认 | 第91-98页 |
5.1.1 有限元模型确认基本理论 | 第91-92页 |
5.1.2 计算/试验相关性分析 | 第92-93页 |
5.1.3 不确定性量化及其传递 | 第93-97页 |
5.1.4 模型确认可靠性验证 | 第97-98页 |
5.2 基于PSO优化的BP神经网络的可靠度计算方法 | 第98-102页 |
5.2.1 BP神经网络 | 第99-101页 |
5.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101-102页 |
5.2.3 可靠度计算方法 | 第102页 |
5.3 结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 | 第102-104页 |
5.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连续梁桥安全预后 | 第104-117页 |
5.4.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挠度可靠性分析 | 第104-112页 |
5.4.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抗裂可靠性分析 | 第112-117页 |
5.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连续梁桥安全预后 | 第117-122页 |
5.5.1 BP神经网络训练及可靠度计算 | 第118-120页 |
5.5.2 考虑材料及荷载变异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 第120-12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3-12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