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黑土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黑土与黑土区 | 第20-21页 |
2.1.2 土地利用与土地保护 | 第21-22页 |
2.1.3 耕地利用与耕地保护 | 第22页 |
2.2 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理论 | 第22-27页 |
2.2.1 马克思的土地肥力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23-25页 |
2.2.3 规模经济与适度规模经营 | 第25-26页 |
2.2.4 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与保护现状与问题 | 第27-39页 |
3.1 东北黑土区概况 | 第27-29页 |
3.1.1 我国黑土区范围与分布 | 第27-29页 |
3.1.2 本研究的黑土区范围 | 第29页 |
3.2 东北黑土区耕地现状——以黑龙江省为例 | 第29-33页 |
3.2.1 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现状 | 第29-30页 |
3.2.2 种植结构与生产分布 | 第30-32页 |
3.2.3 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状况 | 第32-33页 |
3.3 存在问题 | 第33-39页 |
3.3.1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 第33-35页 |
3.3.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板结 | 第35-37页 |
3.3.3 黑土耕地数量减少,有效灌溉面积不足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美国与乌克兰黑土利用与保护的经验与借鉴 | 第39-47页 |
4.1 美国和乌克兰黑土区概况 | 第39-40页 |
4.2 美国黑土地保护先进经验 | 第40-44页 |
4.2.1 重视土壤立法保障 | 第40-41页 |
4.2.2 保护性耕作 | 第41-43页 |
4.2.3 完善的耕地休耕补偿机制 | 第43页 |
4.2.4 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 第43-44页 |
4.3 乌克兰黑土地保护的经验借鉴 | 第44-47页 |
4.3.1 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 第44-45页 |
4.3.2 前苏联时期的耕地保护措施 | 第45页 |
4.3.3 乌克兰的耕地保护措施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东北黑土区农户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47-59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47-48页 |
5.1.1 调研地点与调研方法 | 第47-48页 |
5.1.2 调查内容 | 第48页 |
5.2 调查样本的一般性描述 | 第48-54页 |
5.2.1 样本户的家庭特征 | 第48-49页 |
5.2.2 样本户的农业生产情况 | 第49-50页 |
5.2.3 黑土地保护措施实施情况 | 第50-52页 |
5.2.4 政府宣传与政府补贴情况 | 第52页 |
5.2.5 黑土地保护利用配套情况 | 第52-54页 |
5.3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 第54-57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54页 |
5.3.2 变量选择与定义 | 第54-56页 |
5.3.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4 结论与启示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东北黑土地耕地利用与保护的政策建议 | 第60-62页 |
6.2.1 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 | 第60页 |
6.2.2 加大对黑土保护的监管力度 | 第60页 |
6.2.3 建立黑土耕地生态补偿制度 | 第60-61页 |
6.2.4 提高全社会黑土耕地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 第61页 |
6.2.5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完善相关配套服务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