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第14-1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页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可能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黑土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第20-2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2页
        2.1.1 黑土与黑土区第20-21页
        2.1.2 土地利用与土地保护第21-22页
        2.1.3 耕地利用与耕地保护第22页
    2.2 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理论第22-27页
        2.2.1 马克思的土地肥力理论第22-23页
        2.2.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第23-25页
        2.2.3 规模经济与适度规模经营第25-26页
        2.2.4 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第26-27页
第三章 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与保护现状与问题第27-39页
    3.1 东北黑土区概况第27-29页
        3.1.1 我国黑土区范围与分布第27-29页
        3.1.2 本研究的黑土区范围第29页
    3.2 东北黑土区耕地现状——以黑龙江省为例第29-33页
        3.2.1 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现状第29-30页
        3.2.2 种植结构与生产分布第30-32页
        3.2.3 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状况第32-33页
    3.3 存在问题第33-39页
        3.3.1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第33-35页
        3.3.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板结第35-37页
        3.3.3 黑土耕地数量减少,有效灌溉面积不足第37-39页
第四章 美国与乌克兰黑土利用与保护的经验与借鉴第39-47页
    4.1 美国和乌克兰黑土区概况第39-40页
    4.2 美国黑土地保护先进经验第40-44页
        4.2.1 重视土壤立法保障第40-41页
        4.2.2 保护性耕作第41-43页
        4.2.3 完善的耕地休耕补偿机制第43页
        4.2.4 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第43-44页
    4.3 乌克兰黑土地保护的经验借鉴第44-47页
        4.3.1 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第44-45页
        4.3.2 前苏联时期的耕地保护措施第45页
        4.3.3 乌克兰的耕地保护措施第45-47页
第五章 东北黑土区农户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相关因素分析第47-59页
    5.1 数据来源第47-48页
        5.1.1 调研地点与调研方法第47-48页
        5.1.2 调查内容第48页
    5.2 调查样本的一般性描述第48-54页
        5.2.1 样本户的家庭特征第48-49页
        5.2.2 样本户的农业生产情况第49-50页
        5.2.3 黑土地保护措施实施情况第50-52页
        5.2.4 政府宣传与政府补贴情况第52页
        5.2.5 黑土地保护利用配套情况第52-54页
    5.3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第54-57页
        5.3.1 模型建立第54页
        5.3.2 变量选择与定义第54-56页
        5.3.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第56-57页
    5.4 结论与启示第57-59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9-62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59-60页
    6.2 东北黑土地耕地利用与保护的政策建议第60-62页
        6.2.1 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第60页
        6.2.2 加大对黑土保护的监管力度第60页
        6.2.3 建立黑土耕地生态补偿制度第60-61页
        6.2.4 提高全社会黑土耕地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第61页
        6.2.5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完善相关配套服务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附录第67-70页
致谢第70-71页
作者简历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紫色土坡耕地耕层结构稳定性及对抗蚀性影响
下一篇:小农水工程管护模式与效率研究--以重庆云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