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作用 | 第11页 |
1.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 | 第11-13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小农水”产权改革发展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小农水”管理运行机制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2.3 综合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目标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所需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9页 |
1.5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0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理论 | 第20-21页 |
2.1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1-22页 |
2.2 产权理论 | 第22页 |
2.3 聚类分析 | 第22-23页 |
2.4 DEA方法 | 第23-28页 |
2.4.1 DEA方法介绍 | 第23-26页 |
2.4.2 DEA方法研究背景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小农水”产权制度与管护机制的发展 | 第28-33页 |
3.1 我国“小农水”产权变迁研究 | 第28-29页 |
3.1.1 计划经济集体化治理阶段 | 第28页 |
3.1.2 经济转轨时期产权逐步放开治理阶段 | 第28页 |
3.1.3 市场经济初期产权多元化处理阶段 | 第28-29页 |
3.2 管护利益相关者 | 第29-30页 |
3.2.1 个体农户 | 第29页 |
3.2.2 农户组成的资源使用团体 | 第29页 |
3.2.3 供水组织 | 第29页 |
3.2.4 政府 | 第29-30页 |
3.2.5 集体及村委会 | 第30页 |
3.2.6 社会企业等其它主体 | 第30页 |
3.3 现有主要管护模式 | 第30-31页 |
3.3.1 承包管理 | 第30页 |
3.3.2 流转管理 | 第30页 |
3.3.3 集体管理 | 第30-31页 |
3.4 管护激励机制 | 第31页 |
3.4.1 水权转让回购机制 | 第31页 |
3.4.2 水价定价机制 | 第31页 |
3.5 筹资模式 | 第31-33页 |
3.5.1“一事一议”筹资 | 第31页 |
3.5.2 政府专项补贴及政府购买 | 第31-32页 |
3.5.3 农民用水协会筹资 | 第32页 |
3.5.4 个体农户 | 第32页 |
3.5.5 社会企业及金融机构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云阳县小农水工程产权模式与管护机制改革案例研究 | 第33-44页 |
4.1 云阳概况 | 第33页 |
4.2 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4.3 聚类分析 | 第34-37页 |
4.4 小农水运行效率DEA分析 | 第37-40页 |
4.4.1 筛选投入产出指标 | 第37-39页 |
4.4.2 效率分析 | 第39-40页 |
4.5 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40-41页 |
4.5.1 结果分析 | 第40页 |
4.5.2 结论 | 第40-41页 |
4.6 改革建议 | 第41-44页 |
4.6.1 清产核资,量化确权 | 第41页 |
4.6.2 清晰界定工程属性 | 第41-42页 |
4.6.3 建立完善农民用水协会,细分完善管护模式 | 第42页 |
4.6.4 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 第42页 |
4.6.5 畅通建管机制 | 第42-43页 |
4.6.6 改革后政府的职责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5.1 结论 | 第44页 |
5.2 讨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
个人基本情况 | 第52页 |
教育经历 | 第52页 |
参与课题项目 | 第52页 |
发表著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