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一) 国内研究 | 第8-10页 |
(二) 国外研究 | 第10-12页 |
(三) 广西化学教学现状的反思 | 第12-14页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第14-16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2章 聚焦于“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一、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学习理论 | 第16-20页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二) 发现学习理论 | 第17-19页 |
(三) 施瓦布——科学探究思想 | 第19-20页 |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基础——过程教育哲学 | 第20-22页 |
(一)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观 | 第20页 |
(二) 杜威的过程理论 | 第20-22页 |
三、相关概念的概述 | 第22-23页 |
(一) 过程 | 第22-23页 |
(二) 方法 | 第23页 |
四、“过程”与“方法”的关系 | 第23-26页 |
(一)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中“过程”的不同 | 第23-24页 |
(二) 传统与现代教学中“方法”的不同 | 第24页 |
(三) 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关系 | 第24-26页 |
第3章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模式 | 第26-29页 |
一、化学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 第26页 |
二、不同课型化学教学过程的构建 | 第26-29页 |
(一)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过程 | 第27页 |
(二) 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过程 | 第27页 |
(三)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 | 第27-28页 |
(四) 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 | 第28页 |
(五) 化学用语的教学过程 | 第28页 |
(六) 化学计算的教学过程 | 第28-29页 |
第4章 “过程与方法”教学实践研究 | 第29-62页 |
一、研究方案 | 第29-30页 |
(一) 提出问题 | 第29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三) 研究计划 | 第29-30页 |
二、课堂教学实录 | 第30-48页 |
(一) 案例一:“二氧化硫” | 第30-36页 |
(二) 案例二:第三节硫酸 | 第36-48页 |
三、本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第48-60页 |
(一) 成绩分析 | 第48-51页 |
(二)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 第51-53页 |
(三) 学习方法分析 | 第53-60页 |
四、本研究对教师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一) 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与“学” | 第60页 |
(二) 改变教师角色:教学与研究双管齐下 | 第60页 |
(三) 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 | 第60页 |
(四) 改变传统教学设计模式:适应新课改下教学过程的转变 | 第60-61页 |
五、实验研究小结 | 第61-62页 |
(一) “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实施对象——学生 | 第61页 |
(二) “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实施者——教师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2-6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一) 教学设计——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 | 第62页 |
(二) 教学过程——探究化,教会学习方法 | 第62页 |
(三) 教学内容——问题化,激发学习兴趣 | 第62-63页 |
(四) 教学环节——互动化,提高学习主动性 | 第63页 |
(五) 教学评价——多元化,促进教学相长 | 第63页 |
二、研究建议 | 第63-66页 |
(一) 慎重选取探究性课题,提升教学质量 | 第63页 |
(二)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 第63-64页 |
(三)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的平等互动 | 第64页 |
(四) 勤于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紧跟新课程步伐 | 第64页 |
(五) 慎重选取学生课外辅导书,发挥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 第64-66页 |
注释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