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 第14-18页 |
第一节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实质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分析 | 第18-25页 |
第一节 上海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一、学前教育发展 | 第18页 |
二、义务教育发展 | 第18-19页 |
三、高中阶段教育发展 | 第19页 |
第二节 中央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 | 第19-21页 |
第三节 上海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 | 第21-25页 |
一、加强郊区师资队伍建设 | 第21-22页 |
二、实施项目工程建设 | 第22-23页 |
三、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第23页 |
四、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 第23页 |
五、扶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 | 第23-24页 |
六、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 第24-25页 |
第四章 上海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 | 第25-35页 |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差异 | 第25-30页 |
一、学历层次市区高于郊区 | 第25-26页 |
二、特级校长和骨干教师市区多于郊区,高中多于初中 | 第26-29页 |
三、各区县生师比不均衡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财力资源的差异 | 第30-33页 |
一、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 | 第30-32页 |
二、教职工收入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物力资源的差异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影响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 | 第35-41页 |
第一节 现行管理体制拉大地区间的差距 | 第35-36页 |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影响 | 第36页 |
第二节 原有办学制度造成学校间的差异 | 第36-38页 |
一、重点学校制度 | 第36-38页 |
二、不同的办学标准评估制度 | 第38页 |
第三节 现有学校人事制度制约了教师的合理流动 | 第38-39页 |
第四节 社会转型时期人口大量流动的变化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国内外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41-50页 |
第一节 美国的教育财政政策 | 第41-42页 |
一、地方政府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 第41-42页 |
二、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中央化趋势 | 第42页 |
第二节 日本和法国的师资均衡配置 | 第42-44页 |
一、日本的“定期流动制” | 第42-43页 |
二、法国的“优先教育区”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伦敦的经验 | 第44-46页 |
一、拨款机制透明,教育经费配置相对均衡 | 第45页 |
二、教师工资标准全国统一 | 第45页 |
三、重点改造薄弱地区的学校,保证每个人都能成功 | 第45页 |
四、关注流动学生教育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国内的实践与探索 | 第46-48页 |
一、北京实行城乡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 第46页 |
二、成都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 | 第46-47页 |
三、深圳出台相应政策 | 第47-48页 |
第五节 对上海的启示 | 第48-50页 |
一、要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政府必须努力做到资源分配的公开、透明、 公平 | 第48-49页 |
二、尊重多元文化,早日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 第49页 |
三、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鼓励好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 第49-50页 |
第七章 推进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0-61页 |
第一节 推进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思路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推进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 第51-54页 |
一、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 第51-52页 |
二、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 第52-53页 |
三、完善“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推进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 第54-61页 |
一、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区” | 第54-55页 |
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 第55-57页 |
三、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 第57页 |
四、加大外来人口教育投入力度 | 第57-58页 |
五、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 第58页 |
六、建立《上海市中小学建设标准》的修订机制 | 第58-59页 |
七、深化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基础教育合作交流 | 第59页 |
八、推进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 第59页 |
九、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 第59-60页 |
十、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责制度 | 第60-61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