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2 前人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 第16-37页 |
1.2.1 西方度量衡史及近代计量史的研究简述 | 第16-18页 |
1.2.2 明末之前中国度量衡相关史料及研究简述 | 第18-30页 |
1.2.3 对明末至清末中国度量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30-37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37-39页 |
1.4 本文的目标及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40-41页 |
第2章 律学与度量衡:清代学者律学研究中的度量衡问题 | 第41-155页 |
2.1 清代对律与度量衡关系的讨论 | 第41-67页 |
2.1.1《律吕正义》、《律吕正义后编》及嘉庆御制诗中的认知 | 第43-51页 |
2.1.2 江永对律与度量衡的认识 | 第51-56页 |
2.1.3 钱塘《律吕古谊》所述观点 | 第56-58页 |
2.1.4 安清翘《律吕心得》之见解 | 第58-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2.2 清代学者对古代尺度的考订 | 第67-117页 |
2.2.1 清代学者古尺考订的基础:朱载堉考历代尺度 | 第69-75页 |
2.2.2《律吕正义》及其后编论古尺 | 第75-88页 |
2.2.3 江永的考订 | 第88-92页 |
2.2.4 孔尚任及钱塘的考订 | 第92-114页 |
2.2.5 陈澧《声律通考》中的考订 | 第114-117页 |
2.3 清代学者对量之考订 | 第117-148页 |
2.3.1 清代官方文献历代量考 | 第117-119页 |
2.3.2 江永对古代量值的讨论 | 第119-129页 |
2.3.3 戴震、徐养原、成瓘、邹伯奇对栗氏量形制的探讨 | 第129-141页 |
2.3.4 钱塘因律考量 | 第141-147页 |
2.3.5 孔继涵《同度记》推算古今量值 | 第147-148页 |
2.4 清代学者对权衡之考订 | 第148-155页 |
2.4.1 清代官方文献论历代权衡 | 第148-150页 |
2.4.2 江永宗承朱载堉论权衡 | 第150-151页 |
2.4.3 钱塘因律考权 | 第151-152页 |
2.4.4 孔继涵《同度记》推算古今权重 | 第152-155页 |
第3章 经学与度量衡:清代学者注解《小尔雅》度量衡三篇研究 | 第155-257页 |
3.1《小尔雅》编辑体例、度量衡三篇内容及注本简介 | 第155-159页 |
3.1.1 编辑体例 | 第155-156页 |
3.1.2 度量衡三篇内容 | 第156-159页 |
3.1.3 注本简介 | 第159页 |
3.2 清代学者注解《小尔雅》之成果 | 第159-193页 |
3.2.1 莫栻《小尔雅广注》 | 第160-170页 |
3.2.2 王煦《小尔雅疏》 | 第170-178页 |
3.2.3 胡承珙及胡世琦《小尔雅义证》 | 第178-190页 |
3.2.4 宋翔凤《小尔雅疏证》及葛其仁《小尔雅训纂》 | 第190-193页 |
3.3 清代诸家注疏《小尔雅》度量衡三篇所引用文献 | 第193-209页 |
3.3.1 清代诸家注解《小尔雅》引文统计分析 | 第194-206页 |
3.3.2 清代其它学者对度量衡相关引文的统计 | 第206-209页 |
3.4 清代诸家注解《小尔雅》之缘由及价值 | 第209-214页 |
3.5 乾嘉经学之余绪:邹伯奇《补小尔雅释度量衡》 | 第214-257页 |
3.5.1 邹伯奇及其著述 | 第214-216页 |
3.5.2 邹伯奇对度量衡的关注 | 第216页 |
3.5.3《补小尔雅释度量衡》著述方式及内容 | 第216-254页 |
3.5.4 小结 | 第254-257页 |
第4章 西学与度量衡:晚清度量衡礼乐特征蜕变后的研究 | 第257-307页 |
4.1 晚清官绅对度量衡统一的认识:围绕冯桂芬及其《一权量议》讨论 | 第257-275页 |
4.1.1 冯桂芬及其《校邠庐抗议》 | 第258-259页 |
4.1.2 冯桂芬《一权量议》及其划一度量衡的思想演变 | 第259-264页 |
4.1.3 戊戌时期朝廷官员对划一度量衡的看法 | 第264-272页 |
4.1.4 庚子事变后《一权量议》的影响 | 第272-274页 |
4.1.5 余论 | 第274-275页 |
4.2 叶在扬对中西度量衡的研究与清末度量衡的改制——以《度量衡新议》为中心 | 第275-293页 |
4.2.1《度量衡新议》著者的一度误解 | 第275-279页 |
4.2.2 叶在扬对度量衡划一的理论探讨 | 第279-284页 |
4.2.3《度量衡新议》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84-288页 |
4.2.4《度量衡新议》与《画一章程》关系 | 第288-292页 |
4.2.5 小结 | 第292-293页 |
4.3 清末度量衡用表浅谈 | 第293-307页 |
4.3.1 清末度量衡表简介 | 第293-296页 |
4.3.2 中西度量衡表术语统计 | 第296-299页 |
4.3.3 各表数据分析 | 第299-301页 |
4.3.4 中西度量衡表用途及影响 | 第301-305页 |
4.3.5 小结 | 第305-307页 |
第5章 结语 | 第307-324页 |
5.1 清代度量衡知识的存在状态 | 第307-308页 |
5.2 清代度量衡知识在时间向度的演化 | 第308-311页 |
5.3 清代学者对于度量衡的学术旨趣 | 第311-312页 |
5.4 清代学者研究度量衡的方法 | 第312-314页 |
5.5 清代学者研究的成就 | 第314-319页 |
5.6 度量衡研究者之间知识共享及交流 | 第319-322页 |
5.7 官方学术对民间学者的影响 | 第322-323页 |
5.8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323-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334页 |
致谢 | 第334-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