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聚合类树脂及塑料论文--聚氯乙烯及塑料论文

聚氯乙烯/氯化聚氯乙烯多孔膜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0页
    1.1 超滤简介第9页
    1.2 聚氯乙烯膜及膜污染第9-12页
        1.2.1 聚氯乙烯膜及其研究第9-10页
        1.2.2 膜污染及分类第10-11页
        1.2.3 膜污染机理第11-12页
    1.3 抗污染超滤膜研究进展第12-16页
        1.3.1 超滤膜改性技术现状第12-14页
        1.3.2 超滤膜改性材料现状第14-16页
    1.4 复合纳滤膜的制备第16-19页
        1.4.1 转化法第17页
        1.4.2 共混法第17页
        1.4.3 复合法第17-19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第19-20页
        1.5.1 课题选题思路第19页
        1.5.2 本研究主要工作第19-20页
第二章 抗污染 PVC/CPVC 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20-34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0-26页
        2.2.1 实验试剂第20-21页
        2.2.2 实验仪器第21页
        2.2.3 共混超滤膜的制备第21-22页
        2.2.4 共混超滤的表征第22-23页
        2.2.5 共混膜超滤实验第23-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33页
        2.3.1 PVC/CPVC 共混性能考察第26页
        2.3.2 致孔剂的选择第26-27页
        2.3.3 共混膜的表征第27-29页
        2.3.4 铸膜液中膜材料比例第29-30页
        2.3.5 F127 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第30-31页
        2.3.6 铸膜液浓度第31-33页
        2.3.7 抗污染性能第33页
    2.4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荷正电 PVC/CPVC 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34-45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34-37页
        3.2.1 实验试剂第34-35页
        3.2.2 实验设备第35页
        3.2.3 实验方法第35-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43页
        3.3.1 胺化膜的表征第37-39页
        3.3.2 动态吸附实验第39-40页
        3.3.3 吸附动力学分析第40-41页
        3.3.4 脱附实验和循环实验第41-42页
        3.3.5 超滤实验第42-43页
    3.4 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抗油污染 PVC/CPVC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5-56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4.2.1 实验试剂第45-46页
        4.2.2 实验仪器第46页
        4.2.3 超滤膜的制备第46-47页
        4.2.4 氟化膜的表征第47页
        4.2.5 氟化膜的渗透性能评价第47-48页
        4.2.6 氟化膜的抗污染性能评价第4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8-55页
        4.3.1 氟化膜的表征第48-52页
        4.3.2 氟化膜的渗透性能第52-53页
        4.3.3 氟化膜的抗污染性能第53-55页
    4.4 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耐溶胀 PVC/CPVC 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56-68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6-59页
        5.2.1 实验试剂第56-57页
        5.2.2 实验仪器第57页
        5.2.3 复合纳滤膜的制备第57-59页
        5.2.4 复合纳滤膜的表征第5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9-67页
        5.3.1 复合纳滤膜的表征第59-63页
        5.3.2 PA-TETA-PVC/CPVC 和 PA-TEPA-PVC/CPVC 复合膜分离性能第63-65页
        5.3.3 PA-TETA-PVC/CPVC 和 PA-TEPA-PVC/CPVC 复合膜结构稳定性第65-67页
    5.4 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结论第68-69页
    6.2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负载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研究
下一篇:生物大分子添加剂对茶碱和甲糖宁多晶型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