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综述 | 第11-27页 |
1.1 生物浸矿及嗜酸性喜温硫杆菌简介 | 第11-12页 |
1.2 连四硫酸盐水解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内参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4 转录调控因子rpoS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1.6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稳定内参基因筛选与鉴定 | 第27-51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7页 |
2.2.1 菌株与质粒 | 第28页 |
2.2.2 培养基 | 第28-29页 |
2.2.3 培养条件 | 第29页 |
2.2.4 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5 实验方法 | 第30-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51页 |
2.3.1 内参基因的选择 | 第37页 |
2.3.2 各内参基因生物芯片信息挖掘 | 第37-41页 |
2.3.3 不同条件下各内参稳定性分析 | 第41-49页 |
2.3.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连四硫酸盐水解酶基因的无痕敲除 | 第51-65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3.2.1 菌株与质粒 | 第52-53页 |
3.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53-54页 |
3.2.3 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3.2.4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54-56页 |
3.2.5 接合转移 | 第56页 |
3.2.6 southern blot | 第56-5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3.3.1 tetH基因敲除流程 | 第57-58页 |
3.3.2 自杀质粒pSDUDI-tetH的构建 | 第58-60页 |
3.3.3 单交换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60-61页 |
3.3.4 敲除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61-64页 |
3.3.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tetH敲除株性质研究 | 第65-108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5-72页 |
4.2.1 菌株 | 第65页 |
4.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65-66页 |
4.2.3 试剂和仪器 | 第66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66-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99页 |
4.3.1 菌落形态观察 | 第72-73页 |
4.3.2 生长曲线与pH值及硫粉消耗分析 | 第73-85页 |
4.3.3 转录水平分析 | 第85-99页 |
4.3.4 相关硫化物代谢分析 | 第99页 |
4.4 连四硫酸盐代谢模式分析 | 第99-103页 |
4.5 硫氧化模型分析 | 第103-107页 |
4.6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rpoS基因的无痕敲除 | 第108-117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5.2.1 菌株和质粒 | 第108-109页 |
5.2.2 引物 | 第109页 |
5.2.3 其它事项 | 第10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7页 |
5.3.1 rpoS基因敲除流程 | 第109-110页 |
5.3.2 自杀质粒pSDUDI-rpoS的构建 | 第110-111页 |
5.3.3 单交换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111-113页 |
5.3.4 敲除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113-115页 |
5.3.5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rpoS敲除株性质及rpoS调控范围和机制初步探究 | 第117-133页 |
6.1 引言 | 第117-118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8-119页 |
6.2.1 菌株和质粒 | 第118页 |
6.2.2 引物 | 第118页 |
6.2.3 培养条件 | 第118-119页 |
6.2.4 试剂与仪器 | 第119页 |
6.2.5 实验方法 | 第11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33页 |
6.3.1 多种压力刺激下生长曲线 | 第119-132页 |
6.3.2 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附件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