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ARF10和ARF16调控拟南芥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

符号说明第4-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2页
    1 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调控第13-19页
        1.1 生长素调控拟南芥侧根的生长发育第14-16页
        1.2 调控拟南芥根尖分生组织维持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第16-19页
    2 拟南芥生长素信号通路第19-29页
        2.1 生长素信号途径的组份第20-26页
            2.1.1 TIR1/AFB受体家族第21-22页
            2.1.2 Aux/IAA家族第22-24页
            2.1.3 ARF转录因子家族第24-26页
        2.2 ARF蛋白结构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第26-29页
            2.2.1 ARFs和其目标序列AuxREs第26-28页
            2.2.2 ARFs和其共抑制因子Aux/IAAs第28-29页
    3 ARF10和ARF16相关研究进展第29-32页
        3.1 ARF10和ARF16对种子萌发的调控第29-30页
        3.2 ARF10和ARF16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调控第30-32页
第二章 研究工作第32-91页
    一、材料和方法第32-66页
        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32-38页
            1.1 植物材料及其生长条件第32页
            1.2 菌株和载体第32页
            1.3 药品及其相关配制第32-38页
                1.3.1 试剂第32-33页
                1.3.2 各类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第33-38页
        2 实验方法第38-66页
            2.1 拟南芥种子的灭菌第38-39页
                2.1.1 气浴灭菌第38-39页
                2.1.2 酒精灭菌第39页
            2.2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9页
            2.3 植物RNA的提取以及反转录合成cDNA第39-41页
                2.3.1 RNA的提取第39-40页
                2.3.2 cDNA的第一链合成(罗氏反转录试剂盒)第40-41页
            2.4 Gateway系统构建表达载体第41-46页
                2.4.1 Gateway系统构建表达载体的原理第41-42页
                2.4.2 Q5高保真酶扩增基因的CDS序列第42-43页
                2.4.3 基因片段的纯化回收以及质粒的提取第43页
                2.4.4 基因与载体的连接第43-44页
                2.4.5 化学法制备E.coli感受态细胞第44-45页
                2.4.6 热击法转化E.coli DH5a第45页
                2.4.7 重组克隆的筛选第45-46页
                2.4.8 质粒酶切验证第46页
                2.4.9 测序并获得cDNA全长序列第46页
            2.5 拟南芥转化以及阳性植株的筛选第46-48页
                2.5.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46-47页
                2.5.2 农杆菌的转化第47页
                2.5.3 拟南芥的转化第47页
                2.5.4 阳性植株的筛选第47-48页
            2.6 PCR法检测T-DNA突变株插入第48-50页
                2.6.1 原理第48-49页
                2.6.2 验证步骤第49-50页
            2.7 拟南芥根系表型观察方法第50-51页
                2.7.1 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目的统计第50页
                2.7.2 主根KI染色观察QC及干细胞第50页
                2.7.3 GUS染色观察第50-51页
                2.7.4 侧根原基数目的统计第51页
            2.8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51-58页
                2.8.1 酵母双杂交技术原理第51-53页
                2.8.2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以及快速转化法第53-54页
                2.8.3 钓饵蛋白自身激活报告基因的活性检测第54-55页
                2.8.4 文库质粒大规模转化已携带钓饵质粒的酵母第55-56页
                2.8.5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鉴定第56-57页
                2.8.6 阳性克隆酵母的质粒的提取第57页
                2.8.7 阳性克隆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a并送测序第57页
                2.8.8 得到测序结果并克隆目标基因的全长序列第57-58页
                2.8.9 载体互换验证第58页
            2.9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第58-60页
                2.9.1 实验原理第58-59页
                2.9.2 实验方法第59-60页
            2.10 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第60-66页
                2.10.1 实验原理第60-61页
                2.10.2 实验方法第61-64页
                2.10.3 检测方法-Real time-PCR扩增第64-66页
    二、实验结果和分析第66-91页
        1 ARF10和ARF16基因对根系发育的调控第66-71页
            1.1 arf10,arf16和arf10/16双突变体的获得以及表型分析第66-67页
                1.1.1 arf10/16双突变体主根表型分析第66页
                1.1.2 arf10/16双突变体根尖干细胞表型分析第66-67页
            1.2 过表达纯系植株的获得以及表型分析第67-71页
                1.2.1 载体构建第67-68页
                1.2.2 过表达植株的转染和筛选第68页
                1.2.3 ARF10和ARF16基因过表达株系过表达量验证第68-69页
                1.2.4 ARF10和ARF16基因过表达植株表型分析第69-71页
        2 arf10/16双突变体表达谱中表达量变化基因的研究第71-91页
            2.1 IAAn基因的相关研究第71-82页
                2.1.1 arf10,arf16和arf10/16双突变体中IAAn基因表达量检测第71-72页
                2.1.2 IAAn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第72-73页
                2.1.3 IAAn突变体的纯系鉴定及表型分析第73-74页
                2.1.4 IAAn基因超表达纯系植株的获得以及表型分析第74-75页
                2.1.5 ARF10和ARF16对IAAn基因的调控第75-77页
                2.1.6 IAAn基因蛋白互作网络的建立第77-80页
                2.1.7 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实验第80-82页
            2.2 STOP2基因的相关研究第82-86页
                2.2.1 arf10,arf16和arf10/16双突变体中STOP2基因表达量检测第82-83页
                2.2.2 STOP2基因突变体的纯系鉴定及表型分析第83-86页
            2.3 TAT3基因的相关研究第86-91页
                2.3.1 arf10,arf16和arf10/16双突变体中TAT3基因表达量检测第86-87页
                2.3.2 TAT3基因基因突变体的纯系鉴定及表型分析第87-91页
第三章 总结与讨论第91-94页
    1 关于ARF10和ARF16基因的总结与讨论第91页
    2 关于IAAn基因的总结与讨论第91-92页
        2.1 IAAn基因受生长素响应因子ARF10和ARF16的直接调控第91页
        2.2 IAAn蛋白可与生长素响应因子ARF10和ARF16发生互作第91-92页
        2.3 IAAn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第92页
    3 关于STOP2基因的总结与讨论第92-93页
    4 关于TAT3基因的总结与讨论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3页
发表文章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附件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枝木霉SMF2次级代谢产物Trichokonin B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及其固体放大培养生产Trichokonin的研究
下一篇:嗜酸性喜温硫杆菌中tetH和rpoS基因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