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1.1 环境的动态性使在位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 第11-12页 |
1.1.2 颠覆性创新战略的兴起 | 第12-14页 |
1.2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主要的内容结构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论文主要的内容结构 | 第16-18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于颠覆性创新的“亚历山大困境”原因分析 | 第19-33页 |
2.1 颠覆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1.1 颠覆性创新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颠覆性创新的特征 | 第20-21页 |
2.1.3 颠覆性创新的最新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2.2 “亚历山大困境”的概述 | 第22-26页 |
2.2.1 “亚历山大困境”的历史渊源 | 第22页 |
2.2.2 “亚历山大困境”的现象描述 | 第22-25页 |
2.2.3 “亚历山大困境”的理论综述 | 第25-26页 |
2.3 在位企业陷入“亚历山大困境”的内外部原因分析 | 第26-32页 |
2.3.1 “亚历山大困境”产生的内部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2.3.2 “亚历山大困境”产生的外部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二元组织解决组织悖论 | 第33-41页 |
3.1 管理研究的方向朝着悖论的思维发展 | 第33-34页 |
3.2 二元组织研究综述 | 第34-38页 |
3.2.1 二元组织的研究背景 | 第34-36页 |
3.2.2 二元组织的概念和定义 | 第36-37页 |
3.2.3 二元组织的特征 | 第37-38页 |
3.3 二元组织对组织悖论的管理 | 第38-39页 |
3.3.1 妥协或者外部化解决悖论 | 第38页 |
3.3.2 空间的分离解决悖论 | 第38-39页 |
3.3.3 时间的序列解决悖论 | 第39页 |
3.3.4 平衡解决悖论 | 第39页 |
3.4 二元组织的适用情境分析 | 第39页 |
3.4.1 构建二元组织的三个条件 | 第39页 |
3.4.2 陷入“亚历山大困境”的在位企业与二元组织的契合分析 | 第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基于案例的二元组织破解“亚历山大困境”分析 | 第41-54页 |
4.1 3M 公司的独到创新 | 第41-46页 |
4.1.1 3M 公司创新背景 | 第41-43页 |
4.1.2 3M 公司创新的组织架构 | 第43-46页 |
4.2 在位者 ABB 的蜕变和发展 | 第46-49页 |
4.2.1 ABB 的创新背景 | 第46-47页 |
4.2.2 ABB 组织的变革 | 第47-48页 |
4.2.3 ABB 的颠覆性成长之路 | 第48-49页 |
4.3 飞利浦公司有机方式与机械式结构互动方案 | 第49-50页 |
4.3.1 飞利浦公司临时团队创意 | 第49页 |
4.3.2 跨边界创新 | 第49-50页 |
4.4 振华港机的创新指导 | 第50-51页 |
4.5 强生公司另辟蹊径应对颠覆性创新 | 第51-52页 |
4.5.1 组织外的“二元创新” | 第51页 |
4.5.2 强生公司收购颠覆性创新企业策略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基于动态能力的在位企业二元组织框架构建 | 第54-65页 |
5.1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进展 | 第54-57页 |
5.1.1 资源理论概述 | 第54-56页 |
5.1.2 动态能力的概念和构成 | 第56-57页 |
5.2 基于动态能力的二元组织模型构建 | 第57-64页 |
5.2.1 模型的构建 | 第57-58页 |
5.2.2 模型的解释 | 第58-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65-66页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2-75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