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科普信息化的内涵 | 第20-35页 |
第一节 科普的内涵 | 第20-23页 |
一、不同科普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 第20-22页 |
二、现代“科普”内涵的界定 | 第22-23页 |
第二节“信息”及其定义 | 第23-28页 |
一、信息的哲学层面解释 | 第23-24页 |
二、信息的传播学视角释义 | 第24-25页 |
三、信息的知识管理立场诠释 | 第25-26页 |
四、“信息化”及其内涵 | 第26-28页 |
第三节“科普信息化”的必然性与维度 | 第28-35页 |
一、科普信息化的必然性 | 第28页 |
二、知识管理体系与科普信息化的异同 | 第28-30页 |
三、教育信息化与科普信息化的异同 | 第30-32页 |
四、科普信息化的维度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科普信息化背景下的新模型——生态模型 | 第35-58页 |
第一节 传统科学传播模型及其分析 | 第35-42页 |
一、中心广播模型 | 第35-36页 |
二、欠缺模型 | 第36-37页 |
三、对话模型 | 第37-38页 |
四、传统科学传播模型的内涵衍变 | 第38-42页 |
第二节 生态模型的理念设计 | 第42-45页 |
一、传播主体和受体 | 第43页 |
二、传播内容 | 第43-44页 |
三、传播媒介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生态模型的政府主导设计 | 第45-55页 |
一、政府主导在当代科普的重要性、可行性 | 第45-47页 |
二、政府主导的表现 | 第47-54页 |
三、政府主导的效果及其影响 | 第54-55页 |
第四节 科学传播新模型的模式设计 | 第55-58页 |
一、构建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模型 | 第55-56页 |
二、对于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模型的诠释 | 第56-58页 |
第三章 科普信息化新传播模型的案例研究——湖南科技馆 | 第58-70页 |
第一节 湖南科技馆的创建理念及传播要素分析 | 第58-65页 |
一、湖南科技馆的创建理念 | 第58-59页 |
二、传播主体分析 | 第59-62页 |
三、传播渠道分析 | 第62-64页 |
四、传播外界因素分析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基于新模型的要素分析科技馆的优劣势 | 第65-68页 |
一、湖南科技馆的传播优势 | 第65-67页 |
二、湖南科技馆的传播劣势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基于模型分析突破湖南科技馆困境的措施 | 第68-70页 |
一、经费与政策问题:政府财政扶持与允许市场化经营 | 第68-69页 |
二、个性化科普需求:让科学共同体归位,疏通网络传播渠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科普信息化背景下新传播模型的评价 | 第70-75页 |
第一节 科普信息化背景下生态模型的优势 | 第70-73页 |
一、新模型的双向交流满足受众互动化需求 | 第70-71页 |
二、新时期科普内容的海量化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 | 第71-72页 |
三、传播效果极大提升 | 第72-73页 |
第二节 科普信息化背景下生态模型的劣势 | 第73-75页 |
一、科学内容的权威性 | 第73页 |
二、科学传播把关人的弱化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