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6-3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7-3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3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3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5-3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1.6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37-38页 |
1.6.1 主要创新点 | 第37页 |
1.6.2 主要不足 | 第37-38页 |
2 高等教育结构及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38-5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8-43页 |
2.1.1 高等教育结构 | 第38-40页 |
2.1.2 就业结构 | 第40-42页 |
2.1.3 产业结构 | 第42-43页 |
2.1.4 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 | 第43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43-56页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第44-50页 |
2.2.2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 第50-51页 |
2.2.3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 第51-55页 |
2.2.4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 第55-5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3 中国的经济增长、高等教育结构及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现状 | 第57-106页 |
3.1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 第57-64页 |
3.1.1 处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期 | 第57-59页 |
3.1.2 处于经济方式的转变阶段 | 第59-61页 |
3.1.3 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 | 第61-63页 |
3.1.4 地区经济差距趋于收敛 | 第63-64页 |
3.2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 | 第64-90页 |
3.2.1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 | 第64-68页 |
3.2.2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变化 | 第68-90页 |
3.3 中国就业结构现状 | 第90-100页 |
3.3.1 就业整体情况 | 第91-92页 |
3.3.2 就业结构 | 第92-96页 |
3.3.3 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结构 | 第96-100页 |
3.4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 | 第100-104页 |
3.4.1 三次产业结构 | 第101-102页 |
3.4.2 行业结构 | 第102-10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4 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联的理论分析 | 第106-123页 |
4.1 经济增长不同阶段“三结构”关系分析 | 第106-112页 |
4.1.1 经济增长不同阶段“三结构”间的传导机制 | 第107-110页 |
4.1.2 经济增长不同阶段“三结构”关系的机理 | 第110-112页 |
4.2 “三结构”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 第112-114页 |
4.2.1 以产业结构为核心 | 第112页 |
4.2.2 高等教育结构日益重要 | 第112-113页 |
4.2.3 就业结构体现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 | 第113-114页 |
4.3 “三结构”各自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第114-121页 |
4.3.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4.3.2 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15-120页 |
4.3.3 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20-121页 |
4.4 “三结构”的时间关联性 | 第12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5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析 | 第123-138页 |
5.1 基于经济增长内生化过程的实证 | 第123-132页 |
5.1.1 模型构建 | 第123-126页 |
5.1.2 变量选取 | 第126-129页 |
5.1.3 实证分析 | 第129-132页 |
5.1.4 结果讨论 | 第132页 |
5.2 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的时间关联性 | 第132-136页 |
5.2.1“三结构”的Moore值 | 第133-134页 |
5.2.2 灰色关联度测算 | 第134-135页 |
5.2.3“三结构”时间关联性分析 | 第135-136页 |
5.3 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6-137页 |
5.3.1 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够 | 第136页 |
5.3.2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僵化 | 第136-137页 |
5.3.3 高等教育结构滞后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 第13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6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138-153页 |
6.1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关系 | 第138-139页 |
6.2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关系 | 第139-140页 |
6.3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 | 第140-147页 |
6.3.1 美国经验 | 第141-142页 |
6.3.2 德国经验 | 第142-144页 |
6.3.3 日本经验 | 第144-145页 |
6.3.4 韩国经验 | 第145-147页 |
6.4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经验 | 第147-149页 |
6.4.1 美国的创业教育 | 第147-148页 |
6.4.2 其他国家的创业教育 | 第148-149页 |
6.5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 第149-151页 |
6.5.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 第149-150页 |
6.5.2 优先理顺政府—高校—社会的关系 | 第150页 |
6.5.3 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 第150-151页 |
6.5.4 产学联合促进创业教育常态化 | 第15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7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的调整路径分析 | 第153-162页 |
7.1 政府创造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 | 第153-156页 |
7.1.1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第153-154页 |
7.1.2 高校“去行政化” | 第154-155页 |
7.1.3 引导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 第155页 |
7.1.4 定期发布人才供求信息 | 第155-156页 |
7.2 保证教学质量迅速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 第156-157页 |
7.3 人才培养应以高层次筛选和低层次普及相结合 | 第157页 |
7.4 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分工并重 | 第157-158页 |
7.5 加强创业创新教育 | 第158-160页 |
7.6 高校应不断优化内部微观结构 | 第160-161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结论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8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附录 | 第183-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