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6-2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25-4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5-28页 |
2.1.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进 | 第25-27页 |
2.1.2 城市与城市化 | 第27-2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8-35页 |
2.2.1 产业结构演进相关理论 | 第28-32页 |
2.2.2 城市化相关理论 | 第32-34页 |
2.2.3 协调发展相关理论 | 第34-35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5-41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5-38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8-40页 |
2.3.3 已有研究述评 | 第40-41页 |
2.4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分析框架 | 第41-43页 |
2.4.1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41-42页 |
2.4.2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3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实现机理 | 第45-63页 |
3.1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3.1.1 技术进步 | 第45-46页 |
3.1.2 需求因素 | 第46页 |
3.1.3 供给因素 | 第46-47页 |
3.1.4 政府作用 | 第47页 |
3.1.5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 第47-48页 |
3.2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 第48-55页 |
3.2.1 前提假设 | 第48-49页 |
3.2.2 产业结构演进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 | 第49-52页 |
3.2.3 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机制 | 第52-55页 |
3.3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的互动作用 | 第55-61页 |
3.3.1 第一产业与城市化的互动作用 | 第55-57页 |
3.3.2 第二产业与城市化的互动作用 | 第57-59页 |
3.3.3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互动作用 | 第59-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历程及国际借鉴 | 第63-81页 |
4.1 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历程 | 第63-67页 |
4.1.1 发展历程 | 第63-66页 |
4.1.2 阶段特征 | 第66-67页 |
4.1.3 原因探析 | 第67页 |
4.2 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历程 | 第67-72页 |
4.2.1 发展历程 | 第67-71页 |
4.2.2 阶段特征 | 第71-72页 |
4.2.3 原因探析 | 第72页 |
4.3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国际借鉴 | 第72-79页 |
4.3.1 美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历程 | 第72-74页 |
4.3.2 韩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历程 | 第74-76页 |
4.3.3 巴西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历程 | 第76-78页 |
4.3.4 代表性国家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启示 | 第78-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5 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关联性分析 | 第81-91页 |
5.1 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相关性分析 | 第81-83页 |
5.1.1 方法的选取 | 第81页 |
5.1.2 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相关性分析 | 第81-82页 |
5.1.3 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相关性分析 | 第82-83页 |
5.2 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动态关系研究 | 第83-90页 |
5.2.1 模型的选取 | 第83-84页 |
5.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84页 |
5.2.3 VAR模型实证分析 | 第84-89页 |
5.2.4 结论与启示 | 第89-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91-112页 |
6.1 方法选取 | 第91-94页 |
6.1.1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 第91-93页 |
6.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93-94页 |
6.2 我国产业结构综合水平测度与评价 | 第94-102页 |
6.2.1 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4-96页 |
6.2.2 我国产业结构综合水平测度与分析 | 第96-101页 |
6.2.3 我国产业结构分指标水平测度与分析 | 第101-102页 |
6.3 我国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与评价 | 第102-110页 |
6.3.1 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2-105页 |
6.3.2 我国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与分析 | 第105-109页 |
6.3.3 我国城市化分指标水平测度与分析 | 第109-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7 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度分析 | 第112-132页 |
7.1 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度时序演进分析 | 第112-119页 |
7.1.1 协调度模型的选取 | 第112-114页 |
7.1.2 指标体系选取及权重确定 | 第114-116页 |
7.1.3 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度测算与分析 | 第116-119页 |
7.2 我国省际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度比较分析 | 第119-123页 |
7.2.1 省际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119-121页 |
7.2.2 我国省际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度测算与分析 | 第121-123页 |
7.3 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效应分析 | 第123-130页 |
7.3.1 PLS模型简介 | 第123-125页 |
7.3.2 我国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动态效应分析 | 第125-128页 |
7.3.3 我国城市化对产业结构的动态效应分析 | 第128-13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8 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 第132-149页 |
8.1 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132-140页 |
8.1.1 产业结构层面影响协调发展的问题 | 第132-135页 |
8.1.2 城市化层面影响协调发展的问题 | 第135-140页 |
8.2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40-148页 |
8.2.1 构建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长效机制 | 第140-142页 |
8.2.2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城市化发展 | 第142-145页 |
8.2.3 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支撑产业结构升级 | 第145-148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3页 |
9.1 主要结论及启示 | 第149-151页 |
9.2 研究的困难与不足 | 第151页 |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4页 |
附录 | 第164-167页 |
附录1 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数据 | 第164-165页 |
附录2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农业产值数据 | 第165-166页 |
附录3 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数据 | 第166-1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