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问题与目标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启示 | 第12-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2.1.1 错题 | 第12页 |
2.1.2 错题管理 | 第12-14页 |
2.1.2.1 定义 | 第13页 |
2.1.2.2 错题管理的意义 | 第13-14页 |
2.2 错题管理的实施步骤(学生层面) | 第14-16页 |
2.2.1 错题的收集 | 第14页 |
2.2.2 错题的订正 | 第14-16页 |
2.2.3 错题的分类 | 第16页 |
2.2.4 错题的归纳 | 第16页 |
2.3 影响错题管理水平的因素 | 第16-19页 |
2.3.1 外部因素 | 第17-18页 |
2.3.1.1 区域 | 第17页 |
2.3.1.2 学校 | 第17页 |
2.3.1.3 教师 | 第17页 |
2.3.1.4 年级 | 第17页 |
2.3.1.5 性别 | 第17-18页 |
2.3.1.6 学习水平 | 第18页 |
2.3.2 内部因素 | 第18-19页 |
2.3.2.1 错题管理的观念 | 第18页 |
2.3.2.2 错题管理的态度 | 第18页 |
2.3.2.3 错题管理的策略 | 第18-19页 |
2.4 错题管理策略(教师层面) | 第19-22页 |
2.4.1 分层管理策略 | 第20-21页 |
2.4.2 监督评价策略 | 第21页 |
2.4.3 元认知提问策略 | 第21-22页 |
2.4.4 变式训练策略 | 第22页 |
2.5 化学学科错题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6 研究启示 | 第23-25页 |
3 高一学生化学错题管理水平现状调查 | 第25-43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25-27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25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25页 |
3.1.3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3.1.4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3.2 调查实施过程 | 第27-28页 |
3.2.1 问卷发放 | 第27页 |
3.2.2 问卷效度检验 | 第27页 |
3.2.3 问卷信度检验 | 第27-28页 |
3.2.4 数据处理过程 | 第28页 |
3.2.5 个别访谈 | 第28页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8-37页 |
3.3.1 全体被试化学错题管理水平现状 | 第28-30页 |
3.3.2 不同性别被试错题管理水平现状及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30-31页 |
3.3.3 不同学习水平被试错题管理水平现状及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31-32页 |
3.3.4 对不同性别被试者在错题管理内、外部动机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32-34页 |
3.3.5 不同学习水平被试者在错题管理内、外部动机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34-36页 |
3.3.6 错题管理动机与错题管理行为、错题管理整体水平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3.4 学生个别访谈 | 第37-43页 |
4 化学错题管理档案框架设计 | 第43-48页 |
4.1 错题管理与错题档案、错题资源库的概念区分 | 第43页 |
4.2 错因分类框架的完善 | 第43-44页 |
4.3 化学错题的分类依据的完善 | 第44-45页 |
4.4 化学错题管理档案框架设计 | 第45-48页 |
4.4.1 错题索引双向细目表设计 | 第45-46页 |
4.4.2 错题订正格式 | 第46-47页 |
4.4.3 化学错题管理档案框架的用途 | 第47-48页 |
5 学生化学错题管理策略的思考 | 第48-53页 |
5.1 分层管理策略的补充 | 第48-49页 |
5.2 错题管理动机激发策略 | 第49-53页 |
5.2.1 榜样效应 | 第49页 |
5.2.2 广告效应 | 第49-50页 |
5.2.3 从众效应 | 第50页 |
5.2.4 编制考题 | 第50页 |
5.2.5(解题过程)全面出声演示 | 第50-51页 |
5.2.6 表格归纳 | 第51-53页 |
6 结束语 | 第53-55页 |
6.1 研究结果 | 第53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3-54页 |
6.3 进一步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