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4页 |
| 1.1.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1.2.1. 国外研究过程考察 | 第16-19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考察 | 第19-21页 |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3.2 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 2.1 治理理论 | 第23-26页 |
| 2.1.1 治理的涵义及特点 | 第23-24页 |
| 2.1.2 我国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第24-26页 |
| 2.2 善治理念 | 第26-29页 |
| 2.2.1 善治的含义及要素 | 第26-27页 |
| 2.2.2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状况及分析 | 第29-36页 |
| 3.1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变迁 | 第29-31页 |
| 3.1.1 政府集中管制——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前 | 第30页 |
| 3.1.2 多元参与治理——改革开放以后至今 | 第30-31页 |
| 3.2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现存问题及原因 | 第31-36页 |
| 3.2.1 政府治理层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3页 |
| 3.2.2 企业层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 3.2.3 第三部门层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 3.2.4 民众层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及其启示 | 第36-45页 |
| 4.1 美国、欧盟、日本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 | 第36-40页 |
| 4.1.1 美国的食品安全治理机构及模式 | 第36-38页 |
| 4.1.2 欧盟的食品安全治理机构及模式 | 第38-39页 |
| 4.1.3 日本的食品安全治理机构及模式 | 第39-40页 |
| 4.2 国际经验对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启示 | 第40-45页 |
| 4.2.1 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的权责义务 | 第41-42页 |
| 4.2.2 努力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完善 | 第42-43页 |
| 4.2.3 力求提高公众参与的意愿和行为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互动治理模式的结构性分析 | 第45-52页 |
| 5.1 食品安全多元互动治理模式之必然性考察 | 第45-48页 |
| 5.1.1 食品安全多元互动治理模式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 5.1.2 食品安全多元互动治理模式的可行性 | 第47-48页 |
| 5.2 食品安全多元互动治理模式之结构性考察 | 第48-52页 |
| 5.2.1 反中心:食品安全多元互动治理模式的基本特色 | 第48-49页 |
| 5.2.2 结构优化:食品安全多元互动治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 第49-52页 |
| 第六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互动治理模式的实施路径 | 第52-59页 |
| 6.1 食品安全多元互动治理模式的观念准备 | 第52-53页 |
| 6.1.1 树立人本观念 | 第52页 |
| 6.1.2 树立责任观念 | 第52-53页 |
| 6.1.3 树立幸福观念 | 第53页 |
| 6.2 食品安全多元互动治理模式的制度建设 | 第53-59页 |
| 6.2.1 完善政府的基本治理机制 | 第53-55页 |
| 6.2.2 落实食品厂商“第一责任” | 第55-56页 |
| 6.2.3 打造食品安全的社会网络体系 | 第56-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