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气候学论文

黄土—红粘土磁学参数记录的晚新生代东亚季风气候演化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2页
    1.1 黄土红粘土与东亚季风研究现状第13-18页
        1.1.1 东亚季风指标第13-14页
        1.1.2 东亚季风轨道与构造尺度研究第14-18页
    1.2 黄土红粘土环境磁学与东亚季风研究进展第18-26页
        1.2.1 黄土-红粘土序列中磁性矿物主要类型第18-20页
        1.2.2 黄土-红粘土序列中磁性矿物来源及形成与转化第20-23页
        1.2.3 黄土-红粘土序列中磁性矿物粒径、含量及磁性增强机制第23-24页
        1.2.4 黄土-红粘土磁学参数与东亚季风演化第24-26页
    1.3 选题依据与意义第26-30页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30-3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第32-43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及样品采集第33-36页
        2.1.1 朝那自然地理概况及样品采集第33-35页
        2.1.2 表土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及样品采集第35-36页
    2.2 研究方法第36-43页
        2.2.1 磁性参数测试第36-40页
        2.2.2 磁性参数分离第40-41页
        2.2.3 漫反射光谱测量第41-43页
第三章 磁粒径指标研究第43-52页
    3.1 磁粒径参数的理论意义第43-47页
        3.1.1 χARM/χlf(非磁滞剩磁磁化率/磁化率)第43-44页
        3.1.2 χARM/SIRM(非磁滞剩磁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第44页
        3.1.3 理论意义上χARM/χlf、χARM/SIRM 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第44-47页
    3.2 磁粒径参数的古气候意义第47-51页
        3.2.1 磁粒径参数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第47-48页
        3.2.2 磁粒径参数重建古温度和古降水依据第48-50页
        3.2.3 磁粒径参数重建古温度和古降水演化历史第50-51页
    3.3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磁性指标分离研究第52-69页
    4.1 等温剩磁分离第52-59页
        4.1.1 分离原理第52-53页
        4.1.2 分离出不同磁组分(不同矫顽力谱峰值)第53-54页
        4.1.3 各个磁组分来源及环境意义第54-59页
    4.2 磁滞回线分离第59-65页
        4.2.1 分离原理第59-61页
        4.2.2 分离出不同磁组分(不同磁滞回线形状)第61-62页
        4.2.3 各个磁组分来源及环境意义第62-65页
    4.3 分离结果与古季风气候演化第65-67页
    4.4 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红粘土弱磁性矿物研究第69-85页
    5.1 典型弱磁性矿物赤铁矿、针铁矿含量研究第69-72页
        5.1.1 漫反射光谱方法获得的弱磁性矿物浓度变化第69-70页
        5.1.2 HIRM方法获得的赤铁矿含量变化第70-72页
    5.2 涉及亚铁磁性矿物与赤铁矿的相关指标研究第72-75页
        5.2.1 cfd/HIRM的物理与环境意义第72-73页
        5.2.2 cfd/Hm%的物理与环境意义第73-75页
    5.3 赤铁矿、针铁矿的环境意义第75-78页
        5.3.1 针铁矿与东亚季风降水第75-78页
        5.3.2 赤铁矿与磁化率的降水阈值第78页
    5.4 弱磁性矿物古气候记录第78-83页
    5.5 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东亚季风气候演化初探第85-95页
    6.1 东亚季风气候的阶段性特征第85-88页
        6.1.1 ~6.0-4.8 Ma阶段第85-86页
        6.1.2 ~4.8-4.3 Ma阶段第86-87页
        6.1.3 ~4.3-2.7 Ma阶段第87页
        6.1.4 ~2.7-1.2 Ma阶段第87-88页
    6.2 东亚季风演化的驱动机制第88-93页
        6.2.1 太阳辐射、全球冰量及CO_2浓度的季风驱动机制第88-89页
        6.2.2 青藏高原隆升与季风增强模式第89页
        6.2.3 巴拿马地峡关闭与晚上新世东亚夏季风增强及第四纪冰期来临.第89-93页
    6.3 小结第93-9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8页
    7.1 主要结论第95-96页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1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附录第121-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艺术学科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以“艺考热”现象为视角
下一篇:DNA甲基化在寡孢节丛孢捕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人类UGT2B4基因上游增强子区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