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DNA甲基化在寡孢节丛孢捕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人类UGT2B4基因上游增强子区功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8-10页
第一部分第10-35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简介第10-16页
        1、线虫的危害与防治第10页
        2、食线虫真菌侵染线虫的过程及分子机制第10-12页
        3、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4、展望第14-16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16-20页
        1、材料第16-17页
            1.1 、实验菌株和线虫第16页
            1.2 、实验用溶剂及培养基配方第16页
            1.3 、主要试剂和配方第16页
            1.4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16-17页
        2 方法第17-20页
            2.1 秀丽隐杆线虫提取物的制备第17-18页
                2.1.1 秀丽隐杆线虫的培养第17页
                2.1.2 秀丽隐杆线虫提取物(Caenorhabditis elegans extract)制备第17-18页
            2.2 寡孢节丛孢普通营养菌丝的培养及收集第18页
            2.3 寡孢节丛孢产捕器菌丝的诱导和收集第18页
            2.4 寡孢节丛孢普通菌丝与产捕器菌丝DNA的提取第18-19页
            2.5 寡孢节丛孢甲基化组图谱绘制第19页
            2.6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分析第19-20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0-34页
        1、寡孢节丛孢甲基化组数据概述第20-21页
        2、寡孢节丛孢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第21-22页
        3、基因组甲基化胞嘧啶分布特征第22页
        4、差异甲基化区域分析第22-34页
    第四章 展望和讨论第34-35页
第二部分第35-65页
    第五章 研究背景简介第35-39页
        1、自然选择信号第35-36页
        2、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研究进展第36页
        3、展望第36-39页
    第六章 材料与方法第39-58页
        1、材料第39页
            1.1 细胞系和质粒第39页
                1.1.1 细胞系第39页
                1.1.2 质粒第39页
            1.2 实验试剂第39页
        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9-40页
        3 实验方法第40-58页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0页
            3.2 测序第40-44页
            3.3 分子克隆第44-50页
                3.3.1 获得目的片段第44-45页
                3.3.2 构建重组质粒第45-47页
                3.3.3 鉴定重组质粒转化子第47-48页
                3.3.4 重组质粒的提取第48页
                3.3.5 转染第48-49页
                3.3.6 荧光双报告检测第49-50页
            3.4 突变生成第50-52页
                3.4.1 扩增目的片段第51-52页
                3.4.2 KLD反应第52页
                3.4.3 转化与重组质粒的提取第52页
                3.4.4 转染与荧光双报告检测第52页
            3.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ChIP)第52-58页
                3.5.1 交联和裂解第53-54页
                3.5.2 超声破碎DNA第54页
                3.5.3 特异抗体与染色质复合物的结合第54-55页
                3.5.4 沉淀产物的洗脱第55-56页
                3.5.5 染色质复合物的解交联第56页
                3.5.6 DNA片段的纯化和回收第56页
                3.5.7 qPCR定量分析第56-58页
    第七章 结果和讨论第58-64页
        7.1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第58-59页
        7.2 、分子克隆、突变生成和荧光素酶表达分析第59-61页
        7.3 、ChIP实验结果第61-64页
    第八章 展望和讨论第64-65页
附录第65-67页
    附录1 论文中使用的缩写及英文对照第65-66页
    附录2 常用数据库与网上生物学资源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基金项目、发表论文、荣誉与奖励第69-70页
    参与的基金项目第69页
    发表和投稿的论文第69页
    荣誉与奖励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红粘土磁学参数记录的晚新生代东亚季风气候演化
下一篇: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产出过程中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