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4-19页 |
2.1.1 胜任素质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胜任素质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1.3 胜任素质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 第16-19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2.1 国外胜任素质模型研究概况 | 第19页 |
2.2.2 国内胜任素质模型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国机重工挖掘机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 第21-24页 |
3.1 国机重工挖掘机有限公司背景 | 第21页 |
3.2 国机重工挖掘机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 第21-24页 |
3.2.1 国机重工挖掘机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 第21-22页 |
3.2.2 国重常挖技术人员人力资源概况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国重常挖技术人员胜任素质模型构建 | 第24-42页 |
4.1 构建技术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原则 | 第24-25页 |
4.1.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24页 |
4.1.2 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原则 | 第24页 |
4.1.3 提升员工素质原则 | 第24页 |
4.1.4 可行性原则 | 第24-25页 |
4.1.5 不断更新原则 | 第25页 |
4.2 胜任素质模型构建的类型及必要性 | 第25-26页 |
4.2.1 胜任素质模型构建的类型 | 第25页 |
4.2.2 国重常挖技术人员胜任素质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4.3 国重常挖技术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 | 第26-42页 |
4.3.1 明确企业战略目标以及公司绩效标准 | 第26页 |
4.3.2 确定研究样本 | 第26-28页 |
4.3.3 问卷设计 | 第28页 |
4.3.4 信息搜集与统计 | 第28-32页 |
4.3.5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32-38页 |
4.3.6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8-42页 |
第五章 国重常挖技术人员胜任素质要素权重的确定 | 第42-49页 |
5.1 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 第42-43页 |
5.1.1 变异系数法简介 | 第42页 |
5.1.2 变异系数法计算要素权重 | 第42-43页 |
5.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43-47页 |
5.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43-45页 |
5.2.2 层次分析法计算要素权重 | 第45-47页 |
5.3 综合权重的确定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国重常挖技术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49-54页 |
6.1 国重常挖技术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应用 | 第49-50页 |
6.1.1 在国重常挖技术人员人力资源招聘方面的应用 | 第49页 |
6.1.2 在国重常挖技术人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面的应用 | 第49页 |
6.1.3 在国重常挖技术人员绩效管理方面的应用 | 第49-50页 |
6.1.4 在国重常挖技术人员薪酬管理方面的应用 | 第50页 |
6.1.5 在国重常挖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应用 | 第50页 |
6.2 国重常挖技术人员胜任素质模型应用效果分析 | 第50-5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4-5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件一 | 第60-62页 |
附件二 | 第62-64页 |
附件三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