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范围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1 理论研究 | 第14页 |
1.3.2 实地调研 | 第14页 |
1.3.3 量化分析 | 第14页 |
1.3.4 归纳总结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地下火车站发晨现状 | 第17-27页 |
2.1 相关理论现状 | 第17-18页 |
2.1.1 中介空间理论 | 第17页 |
2.1.2 觅路理论 | 第17-18页 |
2.1.3 anylogic仿真模拟 | 第18页 |
2.2 国内外地下火车站实际现状 | 第18-27页 |
2.2.1 土地价值的成功置换——德国斯图加特21世纪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 | 第18-20页 |
2.2.2 京津通勤的景观枢纽——天津于家堡交通枢纽站 | 第20-22页 |
2.2.3 城市网络的地下心脏——深圳福田站 | 第22-23页 |
2.2.4 中心商区的空间整合——伦敦金丝雀码头城市设计 | 第23-27页 |
3 地下火车站的客流性质 | 第27-41页 |
3.1 地下火车站的客流组成 | 第27-31页 |
3.1.1 目标客流的性别比例 | 第28页 |
3.1.2 目标客流的年龄组成 | 第28-29页 |
3.1.3 目标客流的学历组成 | 第29-30页 |
3.1.4 目标客流的收入组成 | 第30-31页 |
3.2 客流性质对消费倾向的影响 | 第31-37页 |
3.2.1 目标客流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3.2.2 目标人群的消费需求及倾向 | 第32-37页 |
3.3 客流性质的改变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1 中高端品牌店的比例上升 | 第37-38页 |
3.3.2 金融类及线上服务设施比例上升 | 第38-39页 |
3.3.3 独立商业区域更受欢迎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地下火车站的动线 | 第41-57页 |
4.1 站前广场的萎缩 | 第41-51页 |
4.1.1 传统车站进站方式 | 第41-42页 |
4.1.2 地下火车站的进站方式 | 第42页 |
4.1.3 地下交通转换层取代站前广场职能 | 第42-47页 |
4.1.4 进站方式的改变对交通转换空间商业布局的影响 | 第47-51页 |
4.2 候车空间的精简 | 第51-55页 |
4.2.1 传统车站的候车问题 | 第52页 |
4.2.2 地下火车站的候车趋势 | 第52-54页 |
4.2.3 候车方式的改变对交通转换空间商业布局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交通与商业的空间耦合与仿真分析 | 第57-84页 |
5.1 互动影响 | 第57-59页 |
5.1.1 商业空间与交通空间的位置关系 | 第57-58页 |
5.1.2 商业设施的引导标识 | 第58-59页 |
5.2 耦合方式 | 第59-63页 |
5.2.1 立体耦合 | 第60-61页 |
5.2.2 平面耦合 | 第61-63页 |
5.3 福田站仿真模拟 | 第63-71页 |
5.3.1 物理环境建模 | 第63-64页 |
5.3.2 行人逻辑建模 | 第64-66页 |
5.3.3 仿真数据收集 | 第66-68页 |
5.3.4 福田站优化模拟 | 第68-71页 |
5.4 于家堡站仿真模拟 | 第71-82页 |
5.4.1 物理环境建模 | 第71-72页 |
5.4.2 行人逻辑建模 | 第72-74页 |
5.4.3 仿真数据收集 | 第74-76页 |
5.4.4 于家堡站优化模拟 | 第76-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交通转换空间内的商业布局策略 | 第84-97页 |
6.1 商业规模设计策略 | 第84-86页 |
6.1.1 现有常规计算方法 | 第84-85页 |
6.1.2 原单位法 | 第85-86页 |
6.2 商业空间布局策略 | 第86-91页 |
6.2.1 通道商业 | 第86-87页 |
6.2.2 边界商业 | 第87-88页 |
6.2.3 独立商区 | 第88-89页 |
6.2.4 开放商区 | 第89-91页 |
6.3 人性化商业布局策略 | 第91-96页 |
6.3.1 商业设施网络化 | 第92页 |
6.3.2 商业标识层级化 | 第92-94页 |
6.3.3 商业空间地域化 | 第94-95页 |
6.3.4 商业业态多样化 | 第95-9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7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附录A | 第101-103页 |
附录B | 第103-106页 |
附录C | 第106-108页 |
附录D | 第108-11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