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1页 |
1.1 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意义及其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1.1 电致变色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2 电致变色的发展历史 | 第11-13页 |
1.2 电致变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功能评价标准 | 第13-16页 |
1.2.1 颜色和颜色对比度 | 第13-15页 |
1.2.2 变色效率 | 第15页 |
1.2.3 响应时间 | 第15-16页 |
1.2.4 循环寿命 | 第16页 |
1.3 电致变色器件结构及其变色机理 | 第16-19页 |
1.3.1 电致变色器件结构 | 第16-17页 |
1.3.2 电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 | 第17-19页 |
1.4 电致变色材料分类 | 第19-35页 |
1.4.1 无机电致变色材料 | 第19-28页 |
1.4.2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 | 第28-33页 |
1.4.3 复合电致变色材料 | 第33-35页 |
1.5 电致变色薄膜制备方法 | 第35-36页 |
1.5.1 磁控溅射法 | 第35页 |
1.5.2 电化学沉积法 | 第35页 |
1.5.3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35-36页 |
1.5.4 溶胶-凝胶法 | 第36页 |
1.5.5 水热和溶剂热合成法 | 第36页 |
1.5.6 化学浴沉积法 | 第36页 |
1.6 电致变色材料及器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1.6.1 变色种类单一 | 第37页 |
1.6.2 褪变色速度慢 | 第37页 |
1.6.3 循环次数少 | 第37-38页 |
1.6.4 合适的电解液及封装技术 | 第38页 |
1.7 本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41-45页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 第41-4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42页 |
2.2 材料的结构和成分表征 | 第42-43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2页 |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2页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SEM&TEM) | 第42-43页 |
2.3 材料的电致变色性能测试 | 第43-45页 |
2.3.1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3页 |
2.3.2 光学性能测试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晶态/非晶态三氧化钨核壳结构纳米线薄膜的可控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晶态/非晶态三氧化钨核壳结构纳米线薄膜的制备 | 第46-47页 |
3.3 c-WO_3@a-WO_3核壳纳米线薄膜的结构和形貌 | 第47-50页 |
3.4 c-WO_3@a-WO_3核壳纳米线薄膜的电化学和电致变色性能 | 第50-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Mo掺杂氧化钨纳米线制备及其电致变色-储能联动性能研究 | 第59-77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Mo掺杂WO_3纳米线薄膜的制备 | 第60页 |
4.3 Mo掺杂WO_3纳米线薄膜结构和形貌特征 | 第60-66页 |
4.4 Mo掺杂WO_3纳米线薄膜电化学和电致变色性能 | 第66-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页 |
5.2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77-78页 |
5.3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个人简历 | 第93-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