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杂交稻不同机插模式下生长与产量形成及秧苗调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国内外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第12-15页
     ·全球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状况第12-13页
     ·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第13页
     ·日本、韩国水稻机插秧技术第13-14页
     ·我国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第14-15页
   ·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第15-17页
     ·机插育秧方式第15页
     ·机插秧苗的要求第15-16页
     ·机插育秧的主要问题第16页
     ·影响机插秧苗质量的主要因子第16-17页
   ·机插水稻生长及产量特点第17-18页
     ·分蘖动态第17页
     ·叶面积与生长量第17-18页
     ·产量形成第18页
   ·不同水稻机插方式的特点第18-19页
     ·毯状秧苗机插第18页
     ·钵苗摆载第18页
     ·钵苗机插第18-19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多效唑对我国水稻主导品种机插秧秧苗的调控效应第20-29页
   ·材料与方法第20-22页
     ·供试品种第20-21页
     ·试验设计第21-22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2页
     ·计算方法第22页
   ·结果与分析第22-28页
     ·水稻秧苗不同叶龄期多效唑调控株高的效果第22-24页
     ·秧苗多效唑控高率的品种分级第24-25页
     ·多效唑对秧苗发根力的效应第25-26页
     ·多效唑对秧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效应第26-27页
     ·多效唑对水稻秧苗素质的调控效应第27-28页
   ·小结与讨论第28-29页
第三章 不同机插取秧量对杂交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第29-40页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试验设计第29-30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0-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8页
     ·取秧量对机插效果的影响第31-32页
     ·茎蘖动态第32-33页
     ·干物质积累第33-35页
     ·叶面积指数与群体透光率第35-37页
     ·产量及产量构成第37-38页
   ·小结与讨论第38-40页
第四章 机插方式对杂交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第40-48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试验设计第40-41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1-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秧苗素质及机插效果第42-43页
     ·茎蘖动态第43页
     ·干物质积累第43-45页
     ·不同机插方式杂交稻群体质量第45-46页
     ·产量及产量结构第46-47页
   ·小结与讨论第47-48页
第五章 不同机插方式杂交稻氮素营养特性第48-54页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试验材料与内容第48-49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不同机插方式下杂交稻氮素吸收特点第49-51页
     ·机插苗数对杂交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第51-53页
   ·小结与讨论第53-54页
第六章 结论第54-57页
   ·多效唑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第54-55页
   ·机插密度与取秧量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55页
   ·不同机插方式杂交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特点第55-56页
   ·不同机插模式下杂交稻氮素吸收与运转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分析
下一篇:利用回交导入系剖析水稻产量与品质QTL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