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玉米的发展概况 | 第11-13页 |
·美国玉米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我国玉米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浅析玉米发展前景 | 第13页 |
·玉米秸秆纤维品质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玉米秸秆纤维组成成分及其利用 | 第13-14页 |
·玉米茎秆纤维组分的作用及其研究 | 第14-15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第15-20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第15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过程 | 第15-16页 |
·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因素 | 第16-17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18-19页 |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玉米秸秆纤维品质近红外测定模型建立 | 第20-27页 |
·方法原理 | 第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方法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玉米秸秆建模样品纤维组分化学质分析 | 第22-23页 |
·玉米秸秆纤维组分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23-26页 |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分析 | 第27-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试验设计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50页 |
·秸秆纤维品质成分含量分析 | 第29-32页 |
·单交种秸秆纤维品质成分含量变化趋势 | 第32-41页 |
·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成分含量变化趋势 | 第41-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玉米秸秆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2-58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52页 |
·秸秆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2-55页 |
·秸秆纤维品质性状遗传方差比率的分析 | 第52-53页 |
·秸秆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力分析 | 第53页 |
·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性状加性效应分析 | 第53-55页 |
·单交种秸秆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60页 |
·秸秆纤维品质成分含量差异性显著且相关性密切 | 第58页 |
·秸秆纤维品质成分含量变化趋势 | 第58页 |
·秸秆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