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稻米产量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水稻产量构成要素 | 第16页 |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稻米品质概述 | 第17-20页 |
·外观品质 | 第17页 |
·加工品质 | 第17页 |
·蒸煮与食味品质 | 第17-18页 |
·营养品质 | 第18-19页 |
·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19-20页 |
·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9页 |
·稻米加工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9页 |
·蒸煮与食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9页 |
·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之间的相关性 | 第19页 |
·外观品质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 | 第19-20页 |
·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 | 第20页 |
·矿质元素与品质和产量的相关性 | 第20页 |
·稻米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 | 第21页 |
·加工品质的遗传 | 第21-22页 |
·矿质元素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稻米品质性状的分子数量遗传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稻米品质性状QTL 研究进展 | 第25页 |
·外观品质 | 第25-26页 |
·加工品质 | 第26页 |
·蒸煮和食味品质 | 第26-27页 |
·矿质元素的浓度 | 第27页 |
·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7-29页 |
·作图群体 | 第27-28页 |
·DNA 的分子标记 | 第28-29页 |
·水稻分子遗传图谱 | 第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 | 第30-31页 |
·表型鉴定 | 第31-32页 |
·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 | 第31-32页 |
·粒长、粒宽和粒厚 | 第32页 |
·矿质元素的浓度测定 | 第32页 |
·基因型分析 | 第32-33页 |
·DNA 提取 | 第32页 |
·PCR 扩增 | 第32-33页 |
·扩增产物电泳分离 | 第33页 |
·数据分析与QTL 定位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74页 |
·2 个回交导入群体的遗传连锁图 | 第34-36页 |
·供体等位基因的导入频率 | 第36-39页 |
·亲本及群体产量与品质性状 | 第39-42页 |
·群体水稻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频率分布 | 第42-44页 |
·回交导入系群体不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44-48页 |
·测258/IR75862 回交导入系不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44页 |
·中广香1 号/ IR75862 回交导入系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8页 |
·亲本及群体的矿质元素浓度 | 第48-50页 |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浓度的频率分布 | 第50-51页 |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3页 |
·测258/ IR75862 群体籽粒矿质元素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中广香1 号/ IR75862 群体籽粒矿质元素浓度的相关分析 | 第51-53页 |
·测258/IR75862 群体影响产量和品质各性状主效QTL 的定位 | 第53-57页 |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 第53页 |
·粒型性状的QTL | 第53-54页 |
·碾磨品质相关性状的QTL | 第54页 |
·影响产量和品质不同性状的重要QTL 区间 | 第54-57页 |
·中广香1 号/IR75862 群体影响产量和品质各性状主效QTL 的定位 | 第57-63页 |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 第58页 |
·粒型性状的QTL | 第58-59页 |
·碾磨品质相关性状的QTL | 第59页 |
·影响产量和品质不同性状的重要QTL 区间 | 第59-63页 |
·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产量和品质性状的QTL 定位 | 第63页 |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浓度的QTL 定位分析 | 第63-72页 |
·影响不同微量元素浓度的重要QTL 区间 | 第72-73页 |
·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元素浓度QTL 的比较 | 第73-74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4-81页 |
·穗粒数、粒重及碾磨品质的遗传关系 | 第74-75页 |
·QTL 的成簇分布和矿质元素的遗传相关性 | 第75页 |
·QTL 的遗传主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 | 第75-77页 |
·供体等位基因导入和QTL 检测的遗传背景效应 | 第77页 |
·影响粒数和粒重及碾磨品质的重要QTL | 第77-78页 |
·影响矿质元素浓度的重要基因组区域及其潜在的育种应用价值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