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利用回交导入系剖析水稻产量与品质QTL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0页
   ·稻米产量相关研究进展第16-17页
     ·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第16页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研究进展第16-17页
   ·稻米品质概述第17-20页
     ·外观品质第17页
     ·加工品质第17页
     ·蒸煮与食味品质第17-18页
     ·营养品质第18-19页
     ·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第19-20页
       ·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第19页
       ·稻米加工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第19页
       ·蒸煮与食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第19页
       ·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第19页
       ·外观品质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第19-20页
       ·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第20页
       ·矿质元素与品质和产量的相关性第20页
   ·稻米性状的研究进展第20-25页
     ·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第21页
     ·加工品质的遗传第21-22页
     ·矿质元素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稻米品质性状的分子数量遗传研究进展第25-27页
     ·稻米品质性状QTL 研究进展第25页
     ·外观品质第25-26页
     ·加工品质第26页
     ·蒸煮和食味品质第26-27页
     ·矿质元素的浓度第27页
   ·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7-29页
     ·作图群体第27-28页
     ·DNA 的分子标记第28-29页
     ·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第29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0-34页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供试材料第30页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第30-31页
   ·表型鉴定第31-32页
     ·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第31-32页
     ·粒长、粒宽和粒厚第32页
     ·矿质元素的浓度测定第32页
   ·基因型分析第32-33页
     ·DNA 提取第32页
     ·PCR 扩增第32-33页
     ·扩增产物电泳分离第33页
   ·数据分析与QTL 定位第33-34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4-74页
   ·2 个回交导入群体的遗传连锁图第34-36页
   ·供体等位基因的导入频率第36-39页
   ·亲本及群体产量与品质性状第39-42页
   ·群体水稻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频率分布第42-44页
   ·回交导入系群体不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第44-48页
     ·测258/IR75862 回交导入系不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第44页
     ·中广香1 号/ IR75862 回交导入系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44-48页
   ·亲本及群体的矿质元素浓度第48-50页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浓度的频率分布第50-51页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浓度的相关性分析第51-53页
     ·测258/ IR75862 群体籽粒矿质元素浓度的相关性分析第51页
     ·中广香1 号/ IR75862 群体籽粒矿质元素浓度的相关分析第51-53页
   ·测258/IR75862 群体影响产量和品质各性状主效QTL 的定位第53-57页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第53页
     ·粒型性状的QTL第53-54页
     ·碾磨品质相关性状的QTL第54页
     ·影响产量和品质不同性状的重要QTL 区间第54-57页
   ·中广香1 号/IR75862 群体影响产量和品质各性状主效QTL 的定位第57-63页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第58页
     ·粒型性状的QTL第58-59页
     ·碾磨品质相关性状的QTL第59页
     ·影响产量和品质不同性状的重要QTL 区间第59-63页
   ·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产量和品质性状的QTL 定位第63页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浓度的QTL 定位分析第63-72页
   ·影响不同微量元素浓度的重要QTL 区间第72-73页
   ·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元素浓度QTL 的比较第73-74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74-81页
   ·穗粒数、粒重及碾磨品质的遗传关系第74-75页
   ·QTL 的成簇分布和矿质元素的遗传相关性第75页
   ·QTL 的遗传主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第75-77页
   ·供体等位基因导入和QTL 检测的遗传背景效应第77页
   ·影响粒数和粒重及碾磨品质的重要QTL第77-78页
   ·影响矿质元素浓度的重要基因组区域及其潜在的育种应用价值第78-80页
   ·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0页
致谢第90-91页
作者简介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杂交稻不同机插模式下生长与产量形成及秧苗调控研究
下一篇:麦—稻作物系统氮素优化管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