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内蒙古野生扁蓿豆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扁蓿豆的研究进展第15-22页
     ·扁蓿豆的分布和分类第15-16页
     ·扁蓿豆的生物学特征第16-17页
     ·扁蓿豆的主要农艺性状第17-18页
     ·扁蓿豆的抗逆性研究第18-20页
       ·抗旱性研究第18-19页
       ·抗寒性研究第19页
       ·耐盐性研究第19-20页
     ·扁蓿豆的细胞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0-21页
     ·扁蓿豆的收集、保存与推广利用第21-22页
       ·扁蓿豆的收集与保存第21页
       ·扁蓿豆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第21-22页
   ·牧草抗旱性研究进展第22-24页
     ·牧草抗旱性研究的概述第22页
     ·牧草抗旱性鉴定方法与鉴定指标研究进展第22-24页
       ·抗旱性鉴定方法第23页
       ·抗旱性的鉴定指标第23-24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4-25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扁蓿豆种质资源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6-41页
   ·材料与方法第26-31页
     ·试验地点、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第26页
       ·试验地概况第26页
       ·试验材料第26页
       ·试验方法第26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6-30页
       ·扁蓿豆形态生物学特性鉴定项目及记载标准第26-28页
       ·扁蓿豆种质材料主要性状观察原始数据第28-30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30-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40页
     ·扁蓿豆不同种质材料物候期观测第31-32页
     ·扁蓿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变异第32-34页
     ·扁蓿豆种质资源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的主成分分析第34-37页
     ·扁蓿豆种质资源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的聚类分析第37-40页
   ·讨论与结论第40-41页
     ·扁蓿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变异第40页
     ·扁蓿豆种质材料不同形态及生物学性状变异的主成份分析第40页
     ·扁蓿豆种质材料不同形态及生物学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第40-41页
第三章 扁蓿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研究第41-56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试验材料第41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41-43页
       ·种子预处理第41页
       ·干旱胁迫第41-42页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42-43页
       ·隶属函数分析第43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54页
     ·干旱胁迫对扁蓿豆幼苗相对含水量的影响第43-45页
     ·干旱胁迫对扁蓿豆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45-48页
     ·干旱胁迫对扁蓿豆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48-50页
     ·干旱胁迫下扁蓿豆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第50-52页
     ·扁蓿豆种质材料苗期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第52-54页
   ·讨论与结论第54-56页
     ·相对含水量对扁蓿豆抗旱性的影响第54页
     ·细胞质膜透性对扁蓿豆抗旱性的影响第54页
     ·脯氨酸含量对扁蓿豆抗旱性的影响第54-55页
     ·丙二醛(MDA)对扁蓿豆抗旱性的影响第55页
     ·扁蓿豆种质苗期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第55-56页
第四章 扁蓿豆种质资源种子贮藏蛋白的研究第56-66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6-59页
     ·试验材料与药品第56-58页
       ·植物材料第56页
       ·主要试剂第56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56页
       ·缓冲液及主要试剂的配制第56-58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58页
       ·种子贮藏蛋白的提取第58页
       ·种子贮藏蛋白电泳方法第58页
       ·种子贮藏蛋白电泳操作步骤第58页
     ·种子贮藏蛋白电泳数据统计分析第58-59页
       ·相对迁移率(Rf)的计算第59页
       ·遗传参数的计算第59页
   ·结果与分析第59-65页
     ·扁蓿豆种质材料种子贮藏蛋白谱带的多态性分析第59-60页
     ·种子贮藏蛋白遗传参数分析第60-62页
     ·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第62-65页
   ·讨论与结论第65-66页
     ·种子贮藏蛋白电泳技术第65页
     ·扁蓿豆不同材料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第65页
     ·聚类分析结果第65-66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附表第75-78页
致谢第78-79页
作者简历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0对应的病原菌无毒基因研究
下一篇:绥农14全长转录本的获得和注释及Glyma13g21630基因多样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