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0页 |
1.1 引言 | 第12-19页 |
1.1.1 微纳米科技的发展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2 微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 第15-19页 |
1.2 金属硫化物微纳米材料 | 第19-29页 |
1.2.1 基本简介 | 第19-20页 |
1.2.2 金属硫化物微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0-29页 |
1.3 铜基金属硫化物 | 第29-36页 |
1.3.1 不同形貌的硫化铜 | 第30-33页 |
1.3.2 非化学计量比铜硫化物 | 第33-35页 |
1.3.3 三元铜基金属硫化物 | 第35-36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36-37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0页 |
第二章 不同形貌 CuS 微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其光学和电学性质研究 | 第50-72页 |
2.1 引言 | 第50-5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2.2.1 试剂 | 第51-52页 |
2.2.2 表征方法 | 第52页 |
2.2.3 光催化测试 | 第52页 |
2.2.4 电化学测试 | 第52-53页 |
2.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3页 |
2.2.6 样品制备 | 第53-5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8页 |
2.3.1 结构分析 | 第54-56页 |
2.3.2 形貌分析 | 第56页 |
2.3.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6-59页 |
2.3.4 乙醇的影响 | 第59-60页 |
2.3.5 硫脲的影响 | 第60-64页 |
2.3.6 复合多壁碳纳米管 | 第64-6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第三章 非化学计量比 Cu-S 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72-94页 |
3.1 引言 | 第72-7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3-74页 |
3.2.1 试剂 | 第73页 |
3.2.2 表征方法 | 第73-74页 |
3.2.3 电化学测量 | 第74页 |
3.2.4 样品制备 | 第7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4-90页 |
3.3.1 结构分析 | 第74-75页 |
3.3.2 形貌分析 | 第75-78页 |
3.3.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78页 |
3.3.4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78-80页 |
3.3.5 电容性质分析 | 第80-82页 |
3.3.6 反应温度 | 第82-84页 |
3.3.7 反应时间 | 第84-85页 |
3.3.8 硫源 | 第85-86页 |
3.3.9 铜源 | 第86-87页 |
3.3.10 酸根离子 | 第87-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第四章 三元铜基金属硫化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第94-110页 |
4.1 引言 | 第94-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96页 |
4.2.1 试剂 | 第95页 |
4.2.2 测试表征 | 第95页 |
4.2.3 样品制备 | 第95-9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3页 |
4.3.1 结构分析 | 第96-99页 |
4.3.2 元素分析 | 第99-100页 |
4.3.3 形貌分析 | 第100-101页 |
4.3.4 拉曼分析 | 第101-102页 |
4.3.5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102-103页 |
4.4 形成机制 | 第103-10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作者简历 | 第112-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4-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